司徒俞公挽歌

淮甸曾专席,边庭旧倚烽。 劳深苏属国,名重郑司农。 末路收奇骏,中原失卧龙。 感恩门下客,絮酒阻扶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淮甸(huái diàn):指淮河流域。
  • 专席:单独的席位,这里指受到特别的重视和礼遇。
  • 边庭:边疆。
  • 倚烽:依靠烽火,指守卫边疆。
  • 苏属国:指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坚持不屈,后被释放回国,官拜典属国。这里以苏武比司徒俞公,赞扬他的坚韧和忠诚。
  • 郑司农:指郑众,东汉经学家,曾官至大司农,以学识渊博著称。此处以郑司农比司徒俞公,称赞他的学问和声望。
  • 末路:指晚年、临终。
  • 奇骏:杰出的人才,这里指司徒俞公。
  • 卧龙:本指诸葛亮,这里也是喻指司徒俞公,强调他的杰出才能和重要地位。
  • 门下客:指门客,这里是诗人自指。
  • 絮酒:表示薄酒祭奠。
  • 扶筇(qióng):拄着竹杖。

翻译

在淮河流域曾受到特别的礼遇,在边疆也一直依靠烽火守卫。 付出的辛劳深厚如苏武般的忠诚,名声的厚重如同郑司农般渊博。 在人生的末路收服了杰出的人才,然而中原却失去了如卧龙般的人物。 我作为感恩的门下客,薄酒祭奠却因阻碍无法拄着竹杖前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挽歌,用以悼念司徒俞公。诗的首联描述了俞公曾在淮河流域受到重视,以及在边疆守卫的功绩。颔联通过将俞公比作苏武和郑众,赞扬了他的忠诚和学识。颈联表达了对俞公去世的惋惜,认为他是难得的杰出人才,他的离去是中原的巨大损失。尾联则写出了诗人作为俞公的门客,想要前去祭奠却受到阻碍,只能以薄酒表达感恩和哀思。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用典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俞公的伟大形象和诗人对他的深切怀念。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