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留宿张幼千家

秉烛坐清夜,摊书共草堂。 疏砧秋思早,微雨客衾凉。 鸡黍成良晤,风波忽异乡。 羁愁稍披豁,触目见琳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秉烛:拿着蜡烛,这里指在夜间点着蜡烛。(“秉”,bǐng,拿着,握着)
  • (zhēn):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在古代,人们常在秋夜将布料放在砧上用棒槌捶打,使之柔软熨帖,准备制作冬衣,捣衣声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
  • 鸡黍:指丰盛的饭菜。《论语·微子》中有“(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人们就用“鸡黍”来表示招待客人的饭菜,也借指朋友之间的款待。
  • 良晤:愉快的会面。
  • 羁愁:羁旅之愁,指客居他乡的愁苦。
  • 披豁:舒畅。
  • 琳琅:精美的玉石,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翻译

在这清静的夜晚,我们点着蜡烛相对而坐,在草堂中一起摊开书卷阅读。 远处传来稀疏的捣衣声,让人早早地感受到了秋思,微微细雨让旅居在外的人感到被子有些凉意。 享用丰盛的饭菜,成就了这一次愉快的会面,然而世事如风波般变幻,让人忽然身处异乡。 客居他乡的愁苦之情稍稍得到了舒展,所见之处都是美好的事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中留宿张幼千家的情景。首联通过“秉烛”“坐清夜”“摊书”“共草堂”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宁静、温馨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与主人在夜晚共同阅读的情景。颔联的“疏砧秋思早,微雨客衾凉”,以捣衣声和微雨烘托出秋天的凉意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出旅人在他乡的孤独和凄凉。颈联“鸡黍成良晤,风波忽异乡”,前句写主人的热情款待,让诗人感到愉快,后句则感慨世事无常,自己身处异乡的无奈。尾联“羁愁稍披豁,触目见琳琅”,诗人的羁旅之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因为他看到了周围美好的事物,这也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能够发现美好、保持积极心态的精神。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语言简洁,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复杂心情。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