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警

干戈愁越骆,闽海更堪怜。 篁竹频依险,鲸鲵共戴天。 未收熊耳甲,莫费水衡钱。 痛哭谋臣疏,珠厓肯弃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越骆:古民族名,居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骆”读音:luò)
  • 篁竹:丛竹,竹林。(“篁”读音:huáng)
  • 鲸鲵:比喻凶恶的敌人。(“鲵”读音:ní)
  • 熊耳甲:借指将士的战甲。
  • 水衡钱:泛指古代税收。
  • 珠厓:亦作“珠崖”,郡名,在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南。

翻译

战争让人对越骆之地感到忧愁,闽海地区更是让人怜悯。 竹林频繁地依傍险要之地,凶恶的敌人却与我们共处一片天空。 还未收回将士们的战甲,不要随意耗费税收钱财。 我为谋臣的奏疏得不到重视而痛哭,难道要放弃那珠厓之地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提到干戈带来的忧愁,闽海地区的困境,以及敌人的猖獗。作者认为在战甲尚未收回的情况下,不应随意浪费钱财,同时对谋臣的建议未被采纳感到悲愤,对是否要放弃珠厓之地表示质疑。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时局的不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