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卿黄定父诸子招同桢伯游迷楼得春字

高阁风烟邗水滨,千秋寂寞绮罗尘。 綵毫尚入芜城赋,垂柳曾窥帝室春。 陌上放鹰怜野日,尊前冠鹖尽幽人。 广陵散后才情少,惊见璚枝发兴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邗(hán)水:邗沟,古运河名。
  • 綵毫:泛指绚丽的文笔。
  • 芜城赋:南朝鲍照作,写广陵(今扬州)遭兵乱后的荒芜景象。
  • 帝室:皇室,帝王之家。
  • 陌(mò):田间小路。
  • 鹖(hé):一种像雉而善斗的鸟,这里指以鹖羽为饰的帽子。
  • 璚(qióng)枝:玉树,仙树,这里比喻美好的景象。

翻译

在风烟缭绕的邗水之滨的高阁上,千秋岁月过去,繁华如绮罗般的景象已化为尘土,徒留寂寞。绚丽的文笔还能写入《芜城赋》中,摇曳的垂柳曾目睹过帝王宫室的春日盛景。在田野小路上放鹰,怜爱这野外的日光,酒杯前头戴鹖羽帽的都是隐士高人。《广陵散》曲终之后才情便少了,惊讶地看到这美好的景象又引发了新的诗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邗水之滨的高阁上,诗人与友人游览的情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首联通过描写高阁的风烟和寂寞的景象,暗示了繁华的消逝。颔联中“綵毫尚入芜城赋”借用鲍照的《芜城赋》,进一步强调了此地的历史沧桑;“垂柳曾窥帝室春”则以垂柳为意象,传达出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颈联描绘了在陌上放鹰和尊前的幽人,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尾联提到《广陵散》后才情少,表达了对往昔文化繁荣的怀念,而最后一句“惊见璚枝发兴新”则在看到美好景象后重新唤起了诗兴,给人以一丝希望和振奋。整首诗意境苍凉而又蕴含着新的生机,语言优美,富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