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尉子澄自吴中至止近关以诗见寄奉答

短服谁从灞上过,杨花春暮一悲歌。 岂缘薏苡抛金印,还逐鸱夷卧钓蓑。 汝水解归怜许靖,雁门将老念廉颇。 汉庭执戟惭虚簿,手把瑶华奈尔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曾都尉子澄:人名。
  • 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
  • 至止近关:到达临近边关的地方。
  • 短服:指平民的服装。
  • 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这里借指京城。
  • 杨花:柳絮。
  • 薏苡(yì yǐ):一种植物,这里借指被人诬陷之事。
  • 金印:古代官员的印章,代指官职。
  • 鸱夷(chī yí):皮制的口袋,这里借指范蠡(lǐ)退隐江湖之事。
  • 钓蓑:钓鱼人穿的蓑衣。
  • 汝水:河流名。
  • 许靖:东汉末年人物,为避乱而四处迁徙。
  • 雁门:地名,这里指边防要地。
  •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年老时仍希望为国效力。
  • 汉庭执戟:在汉朝宫廷中担任执戟的官职,这里指在朝廷中担任低微的官职。
  • 虚簿:徒有虚名的簿册,指官职空有其名而无实际权力。
  • 瑶华:一种美玉,这里指代美好的诗文。

翻译

你穿着平民的服装从京城外经过,在杨花飘飞的暮春时节唱起一首悲伤的歌。 难道是因为被人诬陷而丢弃了官职,还是想要像范蠡一样退隐江湖,穿着蓑衣去钓鱼呢? 你像许靖一样在汝水一带解甲归田,让人心生怜惜,我在雁门关这边如同年老的廉颇,渴望被朝廷重用。 我在朝廷中担任着低微的官职,徒有虚名,面对你寄来的美好诗文,我又能怎么办呢?

赏析

这首诗是黎民表写给曾都尉子澄的应答之作。诗中通过对曾都尉子澄的遭遇和自己处境的描述,表达了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同情和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首联通过“短服”“灞上”“杨花”“悲歌”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曾都尉子澄的落魄和心中的苦闷。颔联借用“薏苡抛金印”和“鸱夷卧钓蓑”的典故,探讨了曾都尉子澄可能的遭遇和选择,是被诬陷失去官职,还是主动退隐江湖。颈联以“许靖”和“廉颇”作比,既表达了对曾都尉子澄的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重用的无奈。尾联则是诗人对自己在朝廷中担任低微官职、空有虚名的自嘲,面对友人的诗文,感到无能为力。

整首诗情感真挚,用典恰当,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