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台倚崩崖玉灭瘢。青山却作捧心颦。远林烟火几家村。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几时高处见层轩。
拼音

注释

“席上赵景山提干赋溪台,和韵”:四卷本丙集作“偶赵景山席上用赋溪台和韵”。 赵景山:名籍事历不详。宋·王质《雪山集·卷十四》有诗题云:“赵景山、程德绍视旱,有诗成编”。 玉灭瘢:《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始莽就国,南阳太守以莽贵重,选门下掾宛孔休守新都相。休谒见莽,莽尽礼自纳,休亦闻其名,与相答。后莽疾,休侯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休不肯受,莽因曰:‘诚见君面有瘢,美玉可以灭瘢,欲献其瑑(zhuàn)耳。’”唐·颜师古云:“瘢,创痕也。” 瘢: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改作“痕”。清末近现代初·夏敬观《跋毛钞本稼轩词》云:“《稼轩词》往往以乡音叶韵,全集中不胜枚举。如《浣溪沙》词用元寒韵之‘瘢’、‘言’、‘轩’与真谆韵‘颦’、‘村’同叶,殆亦其乡音如此。而三本‘瘢’皆作‘痕’,匪特不典,且忘‘言’、‘轩’亦在元寒韵。此类妄为窜改之迹实不可掩。” 捧心颦:《庄子·卷十四·〈外篇·天运篇〉》:“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矉,古同“颦”。 鱼得计:《庄子·卷二十四·〈杂篇·徐无鬼〉》:“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 鹤能言:东晋·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郡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句:“引入沧浪”切“溪”字,“展成寥阔”则台高且广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灭瘢:本指消除瘢痕,这里形容玉的光滑莹润。
  • 捧心颦:即东施效颦里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的样子,比喻姿态婀娜。
  • 沧浪:青苍色的水。
  • 寥阔:同“辽阔”。

翻译

亭台依靠着崩裂的山崖如同美玉般莹润光滑没有瘢痕。青山却如同作捧心皱眉状。远处的树林中烟火袅袅,那里有着几处村庄。引入青苍色的水中鱼儿得其所哉,展现出辽阔之景连仙鹤也仿佛能言语。什么时候能在高处看到层层的高楼。

赏析

这首词看似写景,实则蕴含着某种深意与情绪。上阕描绘了崩崖旁的亭台、姿态如捧心颦的青山和有烟火人家的远林村庄,画面宁静而优美。下阕提到鱼儿在沧浪之水中自在,仙鹤在辽阔之境似能言,传达出一种对自由、高远境界的向往。最后一句“几时高处见层轩”,流露出一种对未来未知情境的期待或思索。整首词以景托情,意境深远,让读者在品味景色之美的同时,不禁思索词人所传递出的复杂情感和心境。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