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 题赵兼善东山园小鲁亭

下马东山路。恍临风、周情孔思,悠然千古。寂寞东家丘何在,缥缈危亭小鲁。试重上、岩岩高处。更忆公归西悲日,正濛濛、陌上多零雨。嗟费却,几章句。 谢安雅志还成趣。记风流、中年怀抱,长携歌舞。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筝声苦。快满眼、松篁千亩。把似渠垂功名泪,算何如、且作溪山主。双白鸟,又飞去。
拼音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一百十六字,上阕五十七字,下阕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园小鲁亭」:广信书院本作「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小鲁亭」,四卷本丁集作「题赵兼善东山园小鲁亭」。 赵兼善:即赵达夫。南宋·袁燮《絜(jié)斋集·卷十八·运判龙图赵公墓志铭》:「公讳充夫,字可大,魏悼王之七世孙也。始名达夫,字廉善,孝宗为更其名,公并字易焉。……从外舅寓居于信之铅(Yán)山。公颖悟而嗜书,外祖奇之,室以孙女。以金紫荫补官,主永福簿。丁父忧,服除调太和丞,监青龙镇,辟涔(cén)水检踏官,知宜兴县,签书淮南军节度判官,知新喻县,通判湖州,守临汀、嘉禾、吴兴三郡,奉祠,起知道州,辞不赴,仍赋祠禄,擢提举淮东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福建转运判官,告老,进直敷文阁与祠,再告老,升龙图阁致其事。……守吴兴时,忤时宰之亲,遄归故里,结亭二十有五,放怀岩壑,若将终身。彊而后起,名流多称慕之,而诚斋杨公知之最真,有契于心尔。时权奸妄开边隙,公深言其不然,虽拂其意,不恤也。非轻视轩冕其能尔乎?有楼曰『一经』,有馆曰『东塾』。」按:奉祠指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他们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宋史·卷一百七十·〈职官志·宫观〉》:「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在京宫观,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 东山园:《铅(Yán)山县志·卷三·山川志》:「东山,在县东三里,翠微间有亭,绍圣五年县尹苏坚题曰『携游』。宋舂陵守赵充夫治其地为东园。」南宋·袁燮《絜(jié)斋集·卷十八·运判龙图赵公墓志铭》:「守吴兴时,忤时宰之亲,遄归故里,结亭二十有五,放怀岩壑,若将终身。……有楼曰『一经』,有馆曰『东塾』。」 小鲁亭:《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周情孔思:李汉《韩吏部文集序》:「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按: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士大夫美之,为赋「我徂东山」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赵氏既建亭于东山,且以为名,故引周、孔事以褒美之。 东家丘:《孔子家语》:「孔子西家有愚夫,不知孔子为圣人,乃曰:『彼家东丘。』」《三国志·卷十一·〈魏书·邴原传〉》:「邴(bǐng)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也。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州府辟命皆不就。……太祖征吴,原从行,卒。」东晋、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chèn)童年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zhēn)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 岩岩:《诗经·鲁颂·閟(bì)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按:此盖谓既已登东山而小鲁,更应登泰山而小天下也。 「更忆公归西悲日,正蒙蒙、陌上多零雨」句:《诗经·豳(bīn)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tāo tāo)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谢公雅志还成趣。记风流、中年怀抱,长携歌舞」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族子)桓伊传〉》:「(桓)伊字叔夏,……性谦素,……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谢公,四卷本丁集作「谢安」。 「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筝声苦」句:用桓伊抚琴歌《怨诗》(按实为曹植《怨歌行》句)泣谢安事。又宋·黄庭坚《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其一》诗:「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清镜,政尔良独舞。」唐·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把似:「把」字有「与其」、「假使」二义。 「双白鸟,又飞去」句:宋·欧阳修《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诗:「清川万古流不尽,白鸟双飞意自闲。」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