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拼音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观光的绰号。骆观光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湛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元高拭词注「仙吕调」。苏东坡词有「缺月挂疏桐」句,名《缺月挂疏桐》。秦处度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五仄韵。 「漫兴三首」:广信书院本及四卷本丁集俱作无题,玆从王诏校刊本补。 瓜庐:东晋、南朝宋·裴世期注《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案《魏略》:「焦先及杨沛,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秧马:农具。宋·苏东坡《秧马歌》序:「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扫秃兔毫锥」句:唐·李太白《醉后赠王历阳》诗:「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扫秃,四卷本丁集作「秃尽」。 铜台瓦:北宋·何子远《春渚纪闻·卷九·铜雀台瓦》:「相州,魏武故都。所筑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即乾耳。后人于其故基,掘地得之,镵以为研,虽易得墨而终乏温润,好事者但取其高古也。」 乌有先生:西汉·司马长卿《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诧乌有先生,而亡是公存焉。」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