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闻蝉蛙戏作

簟铺湘竹帐垂纱。醉眠些。梦天涯。一枕惊回,水底沸鸣蛙。借问喧天成鼓吹,良自苦,为官哪。 心空喧静不争多。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斜日绿阴枝上噪,还又问,是蝉么。
拼音

注释

笼紗:四卷本丁集作「垂纱」。 “水底沸鸣蛙。借问喧天成鼓吹”句:宋·苏轼《赠王子直秀才》诗:“水底笙歌蛙两部。”《南齐书·卷四十八·孔稚珪传》:“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又与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答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仲举。’” 为官哪:《晋书·卷四·惠帝纪》:“帝常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後因食䴵中毒而崩,或云司马越之鸩。” “心空喧静不争多”句、枝上噪、是蝉么: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句:《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方便品第二》)。……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时维摩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观众生品第七》)。”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