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和信守王道夫韵,谢其为寿。时仆作闽宪”:四卷本丁集作“和王道夫信守韵,谢其为寿。时作闽宪”。
王道夫:南宋·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七十六·宋故藉田令知信州王公墓志铭》:“淳熙十年,分水县令王公自中以中书舍人王公蔺荐,召赴都堂审察。……奏对之明日,特命改令入官,除藉田令。数语大臣:‘朕急欲用自中。可与超迁。’未几,又语大臣:‘自中必有善类,令举其所知。’……庆元五年八月癸未赍志以殁。……公名自中,淳熙元年就试两浙转运使,为诗赋第一。四年再举,登明年进士第。……绍熙二年入见,光宗皇帝云:‘闻卿有忠直之誉。’又问:‘常时作郡来,当为何官?’欲留之,公固辞。翌日,帝谓宰执曰:‘王自中以母老,再三不肯留,近郡孰阙守?’以常、信对,遂差知信州。……期年,被命奏事。”宋·陈傅良《止斋文集·卷五十·王道甫圹(kuàng)志》云:“道甫讳自中。……道甫登淳熙五年进士第,调舒州怀宁主簿,严州分水令。未上,以枢密使王公蔺荐,除藉田令,未几罢。通判郢州,未上。知光化军、信州,召赴行在,丁太安人忧,服阕,再被召,以论罢。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邵州兴化军,连以论罢。兴化之命下,道甫已病,庆元五年七月也。八月二十三日卒,官至朝请郎,年六十。”
弦管生衣:谓弦管如久置不御,则将蛛网尘封也。宋·苏轼《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二》诗:“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引壶觞自酌”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须富贵何时”句: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清风:宋·苏轼《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诗:“君诗如清风。”《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白茧乌丝:均蚕茧纸之属,用以书写者。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宋·袁文《瓮牗闲评·卷六》:“黄素细密,上下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此正所谓乌丝栏也。”宋·苏轼《文与可有诗见寄云:“待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次韵答之》诗:“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铓。”宋·陆游《雪中怀成都》诗:“乌丝阑展新诗就,油壁车迎小猎归。”
“海山问我几时归”句: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十八·〈神仙·白乐天〉》引《逸史》:“唐会昌元年,李师稷中丞为浙东观察使。有商客遭风飘荡,不知所止。月馀,至一大山。瑞云奇花,白鹤异树,尽非人间所睹。山侧有人迎问曰:‘安得至此?’具言之。令维舟上岸。云:‘须谒天师。’遂引至一处,若大寺观,通一道入。道士须眉悉白。侍卫数十。坐大殿上,与语曰:‘汝中国人,兹地有缘方得一到,此蓬莱山也。既至,莫要看否?’遣左右引于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院宇数十,皆有名号。至一院,扃(jiōng)锁甚严,因窥之。众花满庭,堂有裀(yīn)褥,焚香阶下。客问之。答曰:‘此是白乐天院,乐天在中国未来耳。’乃潜记之,遂别之归。旬日至越,具白廉使。李公尽录以报白公。先是,白公平生唯修上坐业,及览李公所报,乃自为诗二首,以记其事及答李浙东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笼开一室,皆言此待乐天来。’又曰:‘吾学空门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然白公脱屣烟埃,投弃轩冕,与夫昧昧者固不同也,安知非谪仙哉!”
“枣瓜如可啖,直欲觅安期”句:《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舍人,主方。匿其年及其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衣食。人皆以为不治生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絃(xián)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乐器。
- 壶觞(shāng):酒器。
- 白茧乌丝:白色的茧纸和黑色的丝线,这里指上好的纸张和丝线,用于书写诗词。
- 啖(dàn):吃。
翻译
记得每年都作为祝寿之人,如今只有明月与我相随。不要让乐器闲置而生出灰尘。举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要等到富贵又在何时呢。 写起词来,清风入手时感觉词会更好,仔细地在白茧乌丝的纸上书写。山海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如果枣瓜能够食用,真想去找寻安期生那样的仙人。
赏析
这首词既有对时光流逝、富贵难求的感慨,也有对诗词创作的热爱和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上阕中,词人感慨自己年年为他人祝寿,如今却只有明月相伴,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同时,他认为不应让乐器闲置,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须富贵何时”则体现了他对富贵的看淡。下阕着重描写词人的创作情景和对归处的思考,清风助词人写出更好的词,反映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执着。最后提到枣瓜和安期生,表达了他对一种超凡脱俗、自在逍遥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情感丰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