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泰岳倚空碧,汶□卷云寒。萃兹山水奇秀,列宿下人寰。八世家传素业,一举手攀丹桂,依约笑谈间。宾幕佐储副,和气满长安。 分虎符,来近甸,自金銮。政平讼简无事,酒社与诗坛。曾看沙堤归去,应使神京再复,款曲问家山。玉佩揖空阔,碧雾翳苍鸾。
拼音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调歌》,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按《隋唐嘉话》: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即是水调中制歌也。世以今曲《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中吕调,而唐所谓南吕商,则今俗呼『中管林钟商』也。」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双调,九十五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亦有前后阕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巩采若:名湘,武义人,廷芝子。绍兴十二年(西元一一四〇年)进士及第。历任湖州守,明州长史,知广州兼广南东路安抚使等官。均散见《宋会要辑稿》各门。籍贯未详,玩此词意,其祖籍为东平须城,在泰山汶水附近。《叶水心文集·卷二十二·〈墓志铭·巩仲至墓志铭〉》:「予友仲至巩氏名丰,……其家郓州须城,渡江即所寓土,断为婺州武义人。曾祖焘,祖庭芝,皆左承议郎。」郓州之地,与泰山汶水相去不远,颇疑巩采若之祖籍亦在于斯。 汶水:朱彊村云:「原本作『汶水』,误。」今径改作「汶水」。 「宾幕佐储副」句:《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三》:「淳熙四年六月十二日,诏明州长史巩湘除直敷文阁。以皇子魏王恺言湘赞佐有补故也。」按:《咸淳临安志》,乾道七年四月二十七日以皇太子领尹,至少尹。 「和气满长安」句:唐·柳河东《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以见示二十韵一首》诗:「德风流海外,和气满人寰。」 「分虎符,来近甸,自金銮」句:《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巩湘,朝奉大夫,淳熙三年四月到,转朝散大夫,四年十二月除明州长史。」按:巩采若佐治临安,有补政教,至明州长史任内方受褒奖,知其守吴兴必与其佐治临安相衔接。则此诸语必指其守吴兴言也。 沙隄:唐故事:宰相初拜,京兆使人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城东街,名「沙隄」。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子城东街,名曰『沙隄』。」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