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吏

县官编丁著图甲,悍吏入村捉鹅鸭。 县官养老赐帛肉,悍吏沿村括稻谷。 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 长官好善民已愁,况以不善司民牧。 山田苦旱生草菅,水田浪阔声潺潺。 圣主深仁发天庾,悍吏贪勒为刁奸。 索逋汹汹虎而翼,叫呼楚挞无宁刻。 村中杀鸡忙作食,前村后村已屏息。 呜呼长吏定不知,知而故纵非人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编丁著图甲:编造户口册,记录在图籍上。编丁,指编造户口册。
  • :搜括。
  • 豺狼:这里比喻凶狠贪婪的悍吏
  • 草菅(jiān):野草。
  • 天庾(yǔ):指国家的仓库。
  • 索逋(bū):讨要拖欠的赋税。

翻译

县官编造户口登记在图籍上,凶狠的官吏进入村子捉鹅鸭。县官奉养老年人赐予帛肉,凶狠的官吏沿着村子搜刮稻谷。像豺狼一样的官吏到处都不会白白放过,不停地害人夺命。长官喜欢行善百姓已经愁苦,更何况用不善的人来管理百姓。山上的田地苦于干旱长满野草,水田里波浪广阔发出潺潺声响。圣明的君主有深厚的仁爱之心打开国家的仓库,而那些凶狠的官吏却贪婪地搜刮和刁难欺诈。讨要赋税气势汹汹如虎添翼,呼喊抽打没有片刻安宁。村子里杀鸡赶忙做饭,前村后村已经都不敢出声。唉呀长官一定不知道,知道了却故意放纵这绝不是人做的事。

赏析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官吏的凶恶和贪婪。诗中通过“悍吏入村捉鹅鸭”“悍吏沿村括稻谷”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官吏如豺狼般残害百姓的行径。同时,通过对比长官的“好善”与悍吏的恶行,以及“山田苦旱”与“水田浪阔”的景象,突出社会的不公平和百姓的苦难。诗中对悍吏索逋的描写,如“索逋汹汹虎而翼,叫呼楚挞无宁刻”,更是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嚣张跋扈。最后诗人发出悲愤的感叹,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整首诗语言朴实直白,情感强烈,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