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燕子矶次养斋韵

· 黄佐
北去南来未拂衣,徒闻燕子有渔矶。 沧江白鸟随潮迥,野寺黄花对酒稀。 清夜自悬徐孺榻,尘襟思浴鲁城沂。 天峰秖是松声在,谁伴先生弄月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拂衣:指辞官归隐。
  • 渔矶: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 沧江:泛指江水。
  • :远。
  • 野寺:荒野中的寺庙。
  • 黄花:菊花。
  • 对酒稀:指饮酒时缺少伴侣,显得孤单。
  • 徐孺榻:指徐孺子(徐稚)的床榻,比喻高洁的居所。
  • 尘襟:世俗的情怀。
  • 鲁城沂:指鲁国的城池和沂水,这里比喻清静的隐居之地。
  • 天峰:高耸入云的山峰。
  • (zhǐ):只。
  • 弄月:赏月。

翻译

北去南来,我尚未辞官归隐,只是听闻燕子有可供垂钓的岩石。江水苍茫,白鹭随着潮水远去,荒野中的寺庙里,菊花盛开,我却独自饮酒,缺少伴侣。清冷的夜晚,我独自悬挂徐孺子的床榻,思绪万千,渴望洗去世俗的尘埃,前往鲁国的城池和沂水,寻找清静之地。高耸的山峰上,只有松涛声依旧,谁能陪伴我这位先生,一同赏月归去呢?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未拂衣”暗示了诗人尚未能实现归隐的愿望,而“燕子渔矶”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沧江白鸟”、“野寺黄花”,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清高。结尾的“天峰松声”与“弄月归”则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