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

· 黄佐
间关炎岭奋霓旌,谁道平胡竟不成。 三户有人消楚恨,八公无险慑秦兵。 魂随精卫填南海,碧化苌弘向北平。 正气到今凝不散,年年花鸟自江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间关:形容道路艰险。
  • 炎岭:指五坡岭,因地处南方,故称炎岭。
  • 霓旌: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一种仪仗,这里指文天祥的军旗。
  • 三户:指楚国,源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
  • 八公:指八公山,位于安徽,这里用以比喻五坡岭。
  •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曾填海不止。
  • 苌弘:春秋时忠臣,死后血化为碧玉。
  • 正气:指文天祥的忠贞之气。

翻译

在艰险的五坡岭上奋勇前进,文天祥的军旗高高飘扬,谁说平定胡虏的壮志最终未能实现。楚国虽小,却有三户人家足以消除对秦的仇恨;五坡岭虽无八公山的险峻,却足以震慑秦兵。文天祥的魂魄仿佛精卫鸟一般,誓要填平南海的波涛;他的碧血如同苌弘一般,化作碧玉向北平献上忠诚。他的正气至今凝聚不散,每年的花鸟都仿佛在江城诉说着他的故事。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文天祥在五坡岭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仰。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三户消楚恨”、“精卫填海”、“苌弘化碧”,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文天祥形象的立体感。结尾的“正气到今凝不散,年年花鸟自江城”更是将文天祥的忠贞之气与江城的花鸟相联系,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感,使读者在感受到文天祥的伟大精神的同时,也对他的牺牲和奉献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