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八首

· 黄佐
幕府鱼书报越裳,期门龙节发荆湘。 北风鸿雁飞何处,南海渔樵思故乡。 即恐军储非往日,却劳宵旰及殊方。 平林月出闻啼鴂,击剑酣歌意转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
  • 鱼书:古代传递书信的一种方式,将书信藏在鱼形的木盒中。
  • 越裳:古代南方的一个国名,这里指南方边远地区。
  • 期门: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侍卫。
  • 龙节:古代使者所持的龙形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 荆湘:指荆州和湘州,即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
  • 鸿雁:大雁,常用来比喻书信或传递消息的人。
  • 渔樵:渔夫和樵夫,泛指普通百姓。
  • 军储:军队的储备物资。
  • 宵旰:指皇帝的勤政,宵衣旰食的简称。
  • 殊方:异域,指边远地区。
  •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 啼鴂(tí jué):杜鹃鸟的别称,常在春末夏初啼叫。
  • 击剑酣歌:形容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翻译

将军府中传来消息,鱼形的书信报告了南方的动态,皇帝的使者手持龙节,从荆湘之地出发。北风中,大雁不知飞向何方,而南海边的渔夫和樵夫则在思念着故乡。我担心军队的储备已不如往日充足,皇帝的勤政也需关注到这些边远地区。月亮从平原的树林中升起,我听到了杜鹃的啼叫,挥剑高歌,心中的豪情更加深长。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和将军的忧思。诗中通过“幕府鱼书”和“期门龙节”等细节,展现了将军府的繁忙和皇帝使者的威严。北风中的鸿雁和南海边的渔樵,则勾画出一幅边疆的孤寂与思乡之情。最后,平林月出、啼鴂声中,将军击剑酣歌,表达了他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透露出一种豪迈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