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道中
杨酋之后安奢酋,战骨平途行人愁。奇斧削成山势虬,寒云蔽天声飕飕,不知何处引箜篌。
龙场一丞今在不,弃妇途中煎百忧。女儿夜半啼旦讴,闻之太息上笛楼。
绝无本地人声喉,边臣镜里霜满头。行人为歌行役休,巴滇尽日若相酬。
楚水吴山何日收,归去来兮不少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杨酋:指杨应龙,明朝末年播州(今贵州遵义)的土司,后因叛乱被平定。
- 安奢酋:指安邦彦,明朝末年奢崇明的侄子,后因叛乱被平定。
- 虬(qiú):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如龙蛇般。
- 飕飕(sōu sōu):形容风声。
- 箜篌(kōng hóu):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 龙场一丞:指王阳明,他曾在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任过丞,此处可能指王阳明。
- 百忧:各种忧愁。
- 旦讴(dàn ōu):早晨的歌声。
- 太息:深深地叹息。
- 行役:因公务而旅行。
- 巴滇:指巴蜀和滇池地区,即今四川和云南一带。
- 楚水吴山:泛指江南地区。
翻译
杨应龙之后是安邦彦,战乱过后,道路上的骨骸让人忧愁。奇异的斧头削出了蜿蜒的山势,寒云遮蔽了天空,风声飕飕,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箜篌的声音。
龙场的丞相现在还在吗?被遗弃的妇人在路上煎熬着各种忧愁。女儿在夜半啼哭,早晨又唱起歌来,听到这些,我深深地叹息,登上了笛楼。
这里完全没有本地人的声音,边疆的官员镜中已是霜白满头。行人为我唱起了因公务而旅行的歌,巴蜀和滇池地区整天都在回应。
江南的楚水吴山何时才能收复,我决定回去,不再停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末年贵州地区的战乱景象和边疆官员的忧愁心情。诗中通过“战骨平途”、“山势虬”、“寒云蔽天”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荒凉凄惨的边疆图景。同时,通过“弃妇”、“女儿”的悲歌,以及“边臣镜里霜满头”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官员的无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透露出一种归隐田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