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

古风三百篇,二南踞其巅。 后人随意古,终欲逊前贤。 前贤言言深,后贤言言缠。 读之无回味,中怀遂索然。 六朝以下人,名家鲜足传。 刻画唐人制,宋代排南迁。 我今存何体,尝自笑此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诗经中的两部分,被认为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 前贤:指古代的贤人,这里特指古代的诗人。
  • 言言:每一句话。
  • :纠缠,这里指言辞繁琐。
  • 索然:乏味,无趣。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
  • 名家:指著名的诗人或文学家。
  • 鲜足传:很少有能够流传下来的。
  • 刻画:这里指诗歌的描写和表现。
  • 唐人制:指唐代的诗歌风格和体制。
  • 宋代排南迁:指宋代诗歌风格的变化,特别是南宋时期的诗歌。
  • 存何体:保留了什么样的诗歌体裁。

翻译

古风诗歌三百篇,《周南》和《召南》占据了最高峰。 后人虽然也尝试古风,但终究不及前贤。 前贤的诗句深邃,后贤的诗句则显得繁琐。 读起来没有回味,心中便感到索然无味。 六朝以后的人,著名的诗人很少有作品能够流传下来。 唐代的诗歌风格被精心刻画,宋代则随着南迁而变化。 我自己保留了什么样的诗歌体裁,常常因此自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诗歌的崇敬以及对后世诗歌的不满。诗人认为《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古风诗歌的巅峰,而后人的作品虽有古风之名,却难以达到前贤的深度和韵味。诗中对前贤与后贤的对比,突出了前贤诗歌的深邃与后贤诗歌的繁琐,反映了诗人对诗歌质量的严格要求。同时,诗人对六朝以后诗歌流传稀少的现象表示遗憾,对唐宋诗歌风格的变迁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诗歌体裁选择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诗歌传统的尊重和对诗歌创作的深刻见解。

许国佐

许国佐,字班王,一字钦翼,号旧庵。揭阳人。性豪宕不羁,嗜酒,工诗。明思宗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进士。授富顺县知县,升兵部主事,累官郎中。遣戍,乞归养。清世祖顺治三年,刘公显破揭阳,母被拘。国佐自缚前往,请以身代,并系之,拷掠无完肤,厉声大骂而死。时以为死孝云。有《百洲堂集》、《蜀弦集》、《旧庵拙稿》、《班斋数句话》。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九有传。 ► 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