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县谒陶靖节狄梁公祠

· 张诩
渊明柴桑士,志耻事二姓。 梁公居宰辅,回唐于革命。 出处若不同,志节日星炳。 千载彭泽祠,遗容肃然并。 令名卢阜崇,清节鄱水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渊明: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
  • 柴桑:古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陶渊明的故乡。
  • 志耻事二姓:指陶渊明不愿为两个朝代(晋和宋)服务,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气节。
  • 梁公:指狄仁杰,唐朝著名政治家,被封为梁国公。
  • 宰辅:指宰相,即最高行政官员。
  • 回唐于革命:指狄仁杰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努力维护唐朝的正统,最终帮助唐中宗复位。
  • 出处:指出仕与退隐。
  • 志节:指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节操。
  • 日星炳:比喻光辉照耀,如日星般明亮。
  • 彭泽祠:指彭泽县(今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的陶靖节祠和狄梁公祠。
  • 遗容:指陶渊明和狄仁杰的塑像或画像。
  • 令名:美好的名声。
  • 卢阜:指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高,这里指名声高远。
  • 清节:清高的节操。
  • 鄱水:指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 :映照,这里指清节如水,清澈可见。

翻译

陶渊明,柴桑的士人,他的志向是耻于为两个朝代服务。狄仁杰作为唐朝的宰相,在唐朝面临变革时,他努力维护唐朝的正统。尽管他们的出仕与退隐方式不同,但他们的志向和节操如同明亮的日星一般照耀。在彭泽县的祠堂里,他们的遗容庄严地并列着。他们的美名在庐山高耸,清高的节操在鄱阳湖水中映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和狄仁杰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展现了他们坚定的志向和高尚的节操。诗中,“志耻事二姓”和“回唐于革命”分别概括了陶渊明和狄仁杰的政治立场和行动,而“志节日星炳”则是对他们精神品质的高度评价。最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将两位英雄的美名和清节与庐山、鄱阳湖的壮美景色相映成趣,表达了诗人对他们不朽精神的崇敬之情。

张诩

明广东南海人,字廷实,号东所。师事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丁忧后,隐居不仕,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谒孝陵而归。其学以自然为宗,求“忘己”、“无欲”,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有《白沙遗言纂要》、《南海杂咏》、《东所文集》。 ► 3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