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徐士元所画□面
营丘老山百世师,后来学者有郭熙。
寒林平远世岂有,往往赝本传其疑。
吴兴徐卿好心手,貌得郭熙定真否。
二三野人长松下,茅屋正对青山口。
前者回顾后者恭,抱琴伛偻随孤童。
世间岂复有此辈,定是栗里柴桑翁。
请君更试虎头笔,为写我象参其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营丘:古代地名,这里指代古代的画家。
- 百世师: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老师或艺术家。
- 郭熙:宋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
- 寒林平远:指郭熙画中常见的寒冷的林木和平远的景色。
- 赝本:指伪造的或仿制的艺术品。
- 心手:指艺术家的技巧和心思。
- 栗里柴桑翁:指古代的隐士或高人。
- 虎头笔:指技艺高超的画笔。
翻译
营丘的古代画家是百世之师,后来的学者中,有像郭熙这样的大家。他所画的寒林平远的景色,世上真的存在吗?往往流传的是仿制品,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吴兴的徐卿有着高超的技艺和心思,他所描绘的郭熙画作,真的能确定是真迹吗?画中有二三野人在长松下,茅屋正对着青山口。前面的人回头看,后面的人恭敬地跟随,抱着琴,弯着腰,随着一个孤独的童子。世间难道还有这样的人吗?这一定是古代的隐士或高人。请你再用你那技艺高超的画笔,为我画一幅像,让我也能参与其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画家郭熙的画作和徐卿的仿作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代艺术家的敬仰和对艺术真伪的思考。诗中,“寒林平远世岂有”一句,既是对郭熙画作的赞美,也暗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后文通过对画中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最后,诗人请求徐卿为自己画像,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渴望和参与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