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

古来形家者流谈山水,云皆源于西北委于东。三条飞舞趋大海,山筋水脉交相通。 我谓水之流兮,始分而终合,夫岂山之峙兮,愈歧而愈弱。 吁嗟乎,水则东入不极之沧溟,山则西出无边之沙漠。 错亘乾坤萃两隅,气象纵横浩寥霩。昔我持此言,密默不敢论。 足迹遍陇石,了了识本原。陇石之山崛然起,号召峰峦俱至此。 东南培塿小于拳,杂沓西行万馀里。渐行渐巨化为一,恍若朝宗汇群水。 其上宽广不可计,肉张骨大状殊异。欲断不断势相蹙,谁信人间犹有地。 譬如亡秦以上之文章,鼓荡寥天仗真气。不复矜言小波磔,横空一往茫无际。 策我马,曳我裳,天风终古吹琅琅。何当直上昆仑巅,旷观天下名山万叠来苍茫。 山苍茫,有终止。吁嗟乎,山之终兮水之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形家者流:指看风水的人。(“形”读作“xíng”)
  • :趋向。
  • 山筋水脉:指山脉和水流。
  • 沧溟:大海。(“溟”读作“míng”)
  • 陇石:陇山。(“陇”读作“lǒng”)
  • 崛然:高耸突出的样子。
  • 培塿:小土丘。(“塿”读作“lǒu”)
  • :收缩。
  • 波磔:指书法的捺笔。这里指山的曲折起伏。

翻译

自古以来看风水的人谈论山水,说山水都源自西北而趋向东方。三条水流飞舞着奔向大海,山脉和水流相互连通。 我认为水流是开始分散而最终汇合,难道山的耸立,是越分岔就越微弱吗? 哎,水流向东流入无边的大海,山则向西绵延到无边的沙漠。 山和水交错横亘在天地间,聚集在两个角落,气象纵横广阔。过去我持有这种言论,默默不敢谈论。 我的足迹遍布陇山,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本原。陇山高耸地崛起,号召着峰峦都汇聚到这里。 东南的小土丘小得像拳头,杂乱地向西绵延一万多里。越走越巨大最终化为一体,仿佛诸侯朝见天子般汇聚众水。 山上宽广无法计算,肌肉伸张骨头壮大形状奇特。想要断开却不断,形势紧迫,谁能相信人间还有这样的地方。 就像秦朝以前的文章,鼓舞振荡广阔天空依靠着真实的气势。不再自夸说有小小的曲折起伏,横空一往茫茫无际。 鞭策我的马,拖拽我的衣裳,天上的风永远吹得清脆响亮。何时能够直接登上昆仑山顶,广阔地观看天下众多名山层层叠叠地呈现出苍茫的景象。 山呈现出苍茫之态,也有终止的时候。哎,山的终止之处便是水的起始之处。

赏析

这首诗以谈论山水起笔,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独特见解。诗中描绘了陇山的雄伟崛起以及其号召峰峦的气势,通过对东南小土丘与陇山的对比,突出了陇山的巨大和独特。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形容陇山的宽广、奇特和磅礴的气势,如“肉张骨大状殊异”“欲断不断势相蹙”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中还提到了水流的汇聚和大海的广阔,与山的景象相互映衬,展现出大自然的宏伟与神秘。最后,诗人表达了想要登上昆仑山顶,俯瞰天下名山的愿望,体现了其广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整首诗意境壮阔,气势恢宏,语言富有表现力,是一首描绘山水、抒发情感的佳作。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 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