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式之佥都致政既归四明以诗寄予依韵奉酬

· 韩雍
社稷功成归鉴湖,卧龙踪迹孰能屠。 自怜投老入佳境,应笑时人行畏途。 鸣世有声惊墨客,平蛮无愧忆征夫。 烦君谩赴耆英会,恐有徵书出帝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佥都(qiān dū):古代官名。
  • 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即退休。
  • 鉴湖:此处指的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常被用来指代隐居之地。
  • 卧龙: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
  • :消灭,这里可以理解为被抹除、被遗忘。
  • 投老:垂老,临老。
  • 畏途:艰险可怕的道路,这里指艰难的处境。
  • 鸣世:著名于世,扬名于世。
  • 墨客:文人。
  • 平蛮:这里指的是打仗征服蛮夷或地方叛乱,以实现国家的安定。
  • 征夫:出征的战士。
  • 耆英会:宋朝的一个诗会,参加者多为告老的官员,此处借指退休官员的聚会。

翻译

在国家大业完成之后,张式之佥都退休回到了四明。他如同功成身退归至鉴湖的范蠡一般,其如卧龙般的踪迹和名声,又有谁能够抹去呢?我可怜自己临老才进入佳境,应该笑话那些还在艰难处境中前行的人。他闻名于世的声名令文人墨客惊叹,他在平蛮之事上问心无愧,也令曾经的征夫们铭记。希望您去参加退休官员的聚会时,不要太过高调,恐怕帝都还会有诏书征召您回去呢。

赏析

这首诗是韩雍写给张式之佥都的酬和之作。诗的首句以范蠡功成身退归鉴湖作比,赞扬张式之退休的明智和洒脱,同时也凸显了他的功绩和地位。颔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张式之的羡慕,以及对世人仍在艰难处境中奋斗的感慨。颈联则强调了张式之的名声和功绩,他的声名远扬令文人惊叹,他在平蛮中的表现也无愧于征夫。尾联则带有一种提醒和担忧,希望张式之在参加耆英会时保持低调,因为可能会有朝廷的诏书再次征召他。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张式之的赞美和祝福,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洞察。

韩雍

韩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