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夜集约之馆送张闰生还广陵得春字

冬尽寒销又是春,荒林初报野花新。 本期竟夕盟知己,那得明朝送去人。 二十四桥歌兴动,一百六声钟漏频。 知君满掇奇芳在,莫惜幽兰寄作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腊夜:农历十二月的夜晚。(“腊”,là)
  • 集约之馆:聚会的馆舍。
  • 广陵:古代郡名,今江苏扬州。
  • 竟夕:整夜。
  • 二十四桥:扬州的名胜古迹,古代有二十四座桥在此。
  • 一百六声:古代将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左右作为寒食节,此处的“一百六声”可能指的是与寒食节相关的某种计时或报时的声音。
  • (duō):拾取。
  • :用线缝缀。

翻译

冬天即将结束,寒冷渐渐消退,又到了春天。荒芜的树林刚开始传来野花绽放的新消息。原本期望整夜与知己盟约相聚,哪料到明天就要送你离去。二十四桥引发了歌唱的兴致,一百零六声钟漏之声频繁传来。知道你满心收集了奇异的芬芳,不要吝惜把幽兰寄来当作缝纫的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腊夜于集约之馆送别张闰生回广陵时所作,诗中既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感受,又流露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首联通过描绘冬去春来,荒林野花初开的景象,烘托出时光的流转和新的开始。颔联则表现出诗人对与友人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分别的无奈。颈联中“二十四桥歌兴动,一百六声钟漏频”,通过描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和频繁的钟漏声,增添了诗中的情境感和时间的紧迫感。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希望他能带着美好的记忆前行,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将离别的情感与春天的气息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