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歌即事呈谢叶台翁师相

烛龙扬辉三万里,清光上映天河水。 幽崖毫发尽分明,遍照闾阎无彼此。 此烛本是台星精,时当有道泰阶平。 天子居宸运斗柄,玉烛均调万化成。 有时化作剑光紫,气射斗牛难逼迩。 忽悬秘阁灼青藜,更与文人校书史。 书史千年杳莫寻,师相曾研万古心。 玉衡四转提常正,水镜平涵江汉深。 即今入践微垣侧,一片丹心扶帝极。 清影能添日月光,馀辉尚结云霞色。 道经沛郡昴星浮,萧相当年辅赤刘。 天垂五老扶皇业,霸术看同爝火流。 此时上将开营待,列炬华筵吐精彩。 万柝应知野燧消,一弯尚藉天灯在。 宴罢仙槎且复乘,沿河星斗辉相凌。 岂知滕阁迟王勃,更有龙门御李膺。 夜深剪烛延清话,香蜡频销未忍谢。 撤送座上双短檠,一路流光欢见借。 深院金莲不敢知,凿壁今资鼎说诗。 大臣自受朝阳宠,贫女亦邀邻屋私。 烨烨宵行同熠耀,昆璧不鄙微珠照。 自思献曝本怀诚,岂患扪烛徒博笑。 长夜迷冥何所之,斗杓仰视四方知。 大明曦御看初起,浴日神功在我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传说其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吹气为冬,呼气为夏。(“烛”读音:zhú)
  •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闾”读音:lǘ;“阎”读音:yán)
  • 台星:即三台星。《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
  • 泰阶平:泰阶,星名,即三台。古人认为泰阶平则天下太平。
  • :屋宇,深邃的房屋;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宸”读音:chén)
  • 斗柄:北斗柄。指北斗的第五至第七星,即衡、开泰、摇光。北斗,第一至第四星象斗,第五至第七星象柄。
  • 玉烛: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 :近。(“迩”读音:ěr)
  • 青藜:指藜杖。
  • 玉衡:古代的天文仪器。
  • 微垣: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古代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 帝极:犹宸极,北极星,后借指帝王。
  • 昴星:即昴宿,二十八宿之一。
  • 萧相:指萧何,西汉初期丞相,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 爝火:炬火,小火。(“爝”读音:jué)
  • 仙槎: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
  • 双短檠:两根短小的灯架。(“檠”读音:qíng)
  • 鼎说诗:用鼎来比喻大臣地位尊贵,这里表示大臣能够发表有益的言论。

翻译

烛龙的光辉照耀三万里,清光映照在天河水之上。 那幽静的山崖每一处都被照得清晰分明,光芒遍照百姓家不分彼此。 这烛龙本是台星的精灵,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天子居住在皇宫中掌控着北斗星柄,像玉烛般调和万物使其顺利生长。 有时烛龙化作紫色的剑光,气势直冲向斗牛星,难以逼近。 忽然高悬在秘阁中照亮了藜杖,更与文人一起校对书籍史籍。 书籍史籍历经千年难以寻觅,师相曾经研究过其中的万古之心。 玉衡四次转动常常保持端正,水镜平静包含着江汉的深沉。 如今进入皇宫在紫微垣旁,一片忠心扶持着皇帝。 它的清影能增添日月的光辉,剩余的光辉还能结成云霞的色彩。 道经流传到沛郡时昴星浮现,萧何当年辅佐刘邦成就帝业。 上天降下五老星扶持皇家事业,称霸的权术如今看来就像小火炬的光芒一样短暂易逝。 此时上将开设营帐等待,排列火炬的华丽筵席展现出精彩。 万声更柝应当知道野外的烽火已经熄灭,一弯月亮还依靠着天灯的存在。 宴会结束后仙人乘坐竹木筏又要出发,沿着河流星斗的光辉相互映照。 哪里知道滕王阁推迟了王勃的到来,更有像李膺那样的人能够进入龙门。 夜深了剪亮蜡烛继续清谈,香蜡频繁燃烧也不忍熄灭。 撤下并送上座位上的两根短灯架,一路上光芒流转让人欢喜地借助。 深院里的金莲不敢知晓,就像凿开墙壁如今凭借着大臣的言论如同鼎一样重要来写诗。 大臣自己受到皇帝的恩宠,贫穷的女子也能得到邻家的关爱。 明亮的烛光如夜行中的萤火虫般闪耀,大的玉璧不鄙视微小的珍珠的光亮。 自己思考着献上曝献的诚心,哪里担心像摸黑的人那样只是徒然被嘲笑。 漫漫长夜迷茫不知去往何处,抬头看北斗星就能知道四方的方向。 伟大的光明看那初升的太阳,那沐浴着太阳的神功在于我的老师。

赏析

这首诗以神话中的烛龙开篇,象征着光明和祥瑞,描绘了天下太平、万物和谐的景象。诗中提到天子的统治、师相的智慧以及将领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形象。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萧何的提及,以及对王勃、李膺等文化名人的暗示,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整首诗意境宏大,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烛龙、台星、玉烛、斗牛、青藜、紫微垣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师相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以及自己愿意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诚挚心愿。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