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怀古

路入长平日已昏,野花争发渚禽諠。 萧萧荒冢横残碣,寂寂颓祠倚败垣。 泽潞已消唐将业,山河犹带赵人冤。 征途吊古三秦客,惆怅东风一断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平:地名,今山西省高平市。
  • 渚禽:水鸟。(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 :同“喧”,喧闹。
  • 荒冢:荒凉的坟墓。
  • 残碣:残缺的石碑。(碣:jié,圆顶的石碑。)
  • 颓祠:倒塌的祠堂。
  • 败垣:破败的墙。(垣:yuán,墙。)
  • 泽潞:唐代的藩镇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
  • 唐将业:指唐代将领建立的功业。

翻译

踏上前往长平的路时,天色已近黄昏,野花竞相开放,水鸟喧闹不停。 萧萧风声中,荒凉的坟墓旁横着残缺的石碑,寂静的倒塌祠堂倚靠在破败的墙边。 泽潞藩镇已使唐代将领的功业消散,这片山河依然带着赵人的冤屈。 我这在征途中凭吊古迹的三秦之客,在东风中惆怅不已,伤心欲断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平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诗的首联通过“路入长平”点明地点,“日已昏”“野花争发”“渚禽諠”营造出一种黄昏时分的热闹与荒凉交织的氛围。颔联进一步描写了荒冢、残碣、颓祠、败垣等景象,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颈联则从历史的角度,提及泽潞藩镇使唐将功业消散,以及山河所带的赵人冤屈,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尾联中,诗人以“三秦客”自称,在征途中吊古,面对东风,内心惆怅,断魂之感油然而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深沉,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韩邦奇

明陕西朝邑人,字汝节,号苑洛。正德三年进士,授吏部主事,进员外郎。以上疏论时政忤旨,谪平阳通判。迁浙江按察佥事。中官采富阳茶鱼,为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诬陷,斥为民。嘉靖初,起复为山东参议。后屡起屡罢,终以南兵部尚书致仕。邦奇性刚直,治政严肃,自奉节俭。一生好学不倦,经子史及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之书无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学启蒙意见》、《禹贡详略》、《苑洛志乐》、《洪范图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