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 秋声馆赋秋声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注释
清商:原为古五音之一。此处指秋风。
飙:泛指风。
潘郎:指晋潘岳。
檐铁:檐马。亦谓之风铃,风马儿。悬于檐下,风起则铮有声。
序
此词着意描写秋声。上片写入夜风声,“几处催发”,使人难于入睡。下片写檐铁惊响,野寺钟疏,虫声切切,凉潮呜咽。独自开门,唯见满庭月光。结句极富诗情画意。全词从所闻到所见和所思,生动逼真而又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簟(diàn):竹席。这里“簟凄”意思是竹席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清商:秋天的乐音,其声调清越悲凉,所以这里指代秋声。
- 桐飙(biāo):指秋风。桐树常被认为与秋天有关,秋风刮过桐树,所以称桐飙 。
- 潘郎:即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岳《秋兴赋》序云:“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世常以“潘郎”自叹中年鬓发初白。这里“潘郎,一簪愁发”借指自己愁绪满怀,头发变白。
- 阴虫:秋虫。
- 檐铁:即檐马,悬挂在屋檐下的风铃。
- 漏断: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漏断表示夜深。
翻译
竹席生凉,灯光黯淡,我刚入眠又被惊醒起身。不知从何处传来的秋声,好似凄凉的乐音频频催发。虚旷的长廊中,碎竹瑟瑟作响;浅渚里的枯莲,也发出萧索的声音,让人难以分辨秋声到底来自哪片叶子。紧接着秋风又吹动了桐树。秋声尽皆吹入我这已生白发之人的心里,扰人愁绪。本已觉得秋声难听,半夜里也无需再为离别之事而哀怨了。
秋虫的鸣声更加急促。独坐在窗前挑弄锦缎,倦怠不堪,檐下的风铃忽然被风吹响,令人一惊。高城的滴漏已经断了声响,远处山寺的钟声稀疏散落,那秋声好似遥送着凉意的潮水,发出呜咽之声。轻轻吟哦也渐渐充满了怯意。奇怪啊,在篱边豆花开、细雨洒落的时节,竟会听到这样萧索的秋声。我独自开门,看到满庭都是皎白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词以秋声为线索,层层深入地渲染出秋夜的凄清氛围和词人内心的愁绪。上阕开篇就连用“簟凄灯暗”营造出清冷孤寂的环境,通过对虚廊碎竹、浅渚枯莲等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秋声的繁杂难辨,“桐飙又接”进一步将秋声推向高潮,“吹入潘郎,一簪愁发”由秋声联想到自身衰老与愁绪,情与景巧妙融合。下阕着重描写秋夜中各种声音交织,阴虫切切、檐铁惊响、漏断钟疏等,从细微处更加深刻地突出秋声的悲凉,“微吟渐怯”直接抒发词人对秋声的畏惧与哀愁 。最后“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以景作结,在清冷月光的映衬下,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无尽愁思表现得委婉含蓄,给人以幽远的联想,整首词意境清幽冷峭,情感真挚深沉,秋声、秋景与秋思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厉鹗
清浙江钱塘人,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又号南湖花隐、西溪渔者。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乾隆初召试博学鸿词科不遇。搜奇嗜博,尝馆扬州马曰琯小玲珑山馆数年,多见宋人集,因撰《宋诗纪事》。诗词皆工,诗品清高,而长于用书,为浙派名家。论词推崇周邦彦、姜夔,亦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南宋院画录》等,又与查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
► 17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