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篇为萧樵葬母作
石火与草露,人命恒若斯。昨朝言笑坐高堂,奄忽敛衽閟灵輀。
哀歌出中野,浮云惨且驰。邻里来引绋,亲戚各衔悲。
念此柩中人,生存孝其姑。生儿九岁父不顾,此母鞠之劳且劬。
禄养乃弗逮,寿不登百年。仓皇兵戈中,子能负土营坟阡。
送者莫叹息,自古运尽归黄泉,惟有令德名永传。
孟母岂不死,世人至今诵其贤。寄言后来者,视此石火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奄忽(yǎn hū):疾速,倏忽。
- 敛衽(liǎn rèn):整饬衣襟,表示恭敬,也指妇女行礼。
- 閟(bì):掩蔽。
- 灵輀(líng ér):丧车。
- 绋(fú):牵引棺材的绳索。
- 劬(qú):劳累,劳苦。
- 柩(jiù):装着尸体的棺材。
翻译
石头撞击的火花和草上的露水,人的生命常常就像这样短暂。昨天还在高堂上言笑晏晏地坐着,转眼就恭敬地收殓入殓封闭在丧车里。 悲哀的歌声从旷野中传出,浮云凄惨地快速飘动。邻居们前来牵拉灵车的绳索,亲戚们各自怀着悲痛。 想到这棺材中的人,活着的时候孝顺她的婆婆。生下孩子九岁时父亲就不管了,这位母亲辛勤养育孩子,劳苦功高。 想要用俸禄来奉养她却来不及了,寿命不到一百岁。在仓促的战乱中,儿子能够背土营建坟墓。 送葬的人不要叹息,自古以来命运到头都会归于黄泉,只有美好的品德名声会永远流传。 孟母难道就不死吗,世人到今天还传颂她的贤德。寄语后来的人,看看这篇《石火篇》。
赏析
这首诗是为萧樵葬母而作,以石火与草露喻人命之短暂无常,通过描写萧樵母亲的生平以及她去世后的情景,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赞扬了萧樵母亲的孝道和养育之恩,以及她的品德的美好。诗中提到萧樵母亲在丈夫早早离开后,辛苦抚养孩子,而孩子在战乱中仍能为母亲营建坟墓,体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孝道。最后,诗人以孟母为例,说明美好的品德会被人们永远传颂,以此激励后人重视品德的培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比和举例,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