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荆扉(jīng fēi):柴门。
- 词臣:文学侍从之臣,这里指孙蕡。
- 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 再召长沙:指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此处借指孙蕡曾被起用。
- 恩未薄:表示皇恩并非不厚。
- 一辞彭泽:用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典故,指孙蕡放弃官职。
- 羊裘江畔客:指像严光那样穿着羊皮裘在江边隐居的人,这里指代孙蕡。
- 越山薇:越地山上的薇菜。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以“采薇”代指隐士的生活。
翻译
在荒凉的小村里,寒冷的树木遮掩着柴门,人们指着这里说这是孙典籍孙蕡曾经的读书之地和钓鱼之处。 朝廷再次征召,皇恩不能说不厚,可他还是像陶渊明一样辞去官职,归隐的心愿始终未改。 岁月长久,颓败的墙壁旁棠梨树生长着,日落时分,空旷的田野上鸟雀饥饿地鸣叫。 那在江边穿着羊皮裘的隐士在哪里呢?在这清平之世依然过着像伯夷、叔齐那样隐居采薇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孙蕡读书堂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孙蕡放弃官职、归隐山林的选择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用“再召长沙恩未薄,一辞彭泽愿终违”对比了朝廷的征召和孙蕡的归隐意愿,突出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追求。“年深颓壁棠梨长,日落空田鸟雀饥”的描写,渲染出一种荒凉、寂寞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孙蕡归隐后的情景。最后一句“何处羊裘江畔客,清时犹食越山薇”则表达了对孙蕡这种隐士生活的敬仰和对其坚守节操的赞美。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