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府迁倅吉安

君不见召翁卿,当年抚字著贤声。躬劝耕桑循陇亩,留得人传召父名。 又不见杜公君,从来绩誉比前闻。底事令人歌杜母,祇缘节爱念弥殷。 以此方知古为政,不在苛条与虐令。赫赫虽无在处称,既去人心思莫竟。 刘君治行有谁先,两汉家声旧所传。仁比南阳蒲示辱,义似山阴惟一钱。 人道君才非百里,展骥功应别驾起。岭北烽烟接岭南,父母之思犹孔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召翁卿:指召信臣,字翁卿,西汉官员,为官清廉,为民兴利,被百姓尊称为“召父”。
  • 抚字: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 绩誉:功绩和声誉。
  • 底事:何事,为何。
  • 杜公君:指杜诗,东汉官员,爱民如子,百姓称其为“杜母”。
  • 弥殷:更加深厚。
  • 苛条:苛刻的条文。
  • 虐令:残暴的法令。
  • 刘君:指刘明府。
  • 治行:为政的成绩。
  • 两汉家声:指如召信臣、杜诗这样的两汉官员的优良声誉和传统。
  • 仁比南阳蒲示辱:表示刘君的仁德可比南阳太守刘宽,刘宽以蒲鞭示辱,以示宽仁。
  • 义似山阴惟一钱:表示刘君的义气好似山阴太守刘宠,有人送他钱,他只收了一个大钱,表示清廉。(注:“宠”读音为“chǒng”)
  • 百里:古时一县辖地约百里,后以“百里”为县的代称。
  • 展骥:比喻施展才能。
  • 别驾:官职名,汉代设置,为州刺史的佐吏。
  • 烽烟:战火。这里指边境的紧张局势。
  • 孔迩:很近。

翻译

您没看见那召信臣,当年他安抚百姓,有着美好的名声。他亲自鼓励农耕,沿着田垄行走,因此留下了“召父”的美名被人们传颂。 又没看到那杜诗,他一直以来的功绩和声誉都超过以前的传闻。为什么让人歌颂他为“杜母”呢?只因为他的节操和关爱之情更加深厚。 由此才知道古代治理政事,不在于苛刻的条文和残暴的法令。显赫的名声虽然没有处处被称赞,但离去后人们心中的思念却无尽。 刘君的为政成绩谁能先比,两汉时期的优良家声旧时就已相传。他的仁德可比南阳太守刘宽以蒲鞭示辱,他的义气好似山阴太守刘宠只收一钱。 人们说刘君的才能不止管理一个县,施展才能的功劳应当从别驾做起。岭北的战火连接着岭南,对父母的思念还是那样的近在咫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召信臣和杜诗的赞美,引出对刘明府的称颂。诗人强调了古代好的为政之道不在于严苛的法规,而在于对百姓的关爱和仁德。诗中赞扬刘明府有着如古代贤吏般的品德和才能,其仁如南阳太守刘宽,其义似山阴太守刘宠,且治理政绩出众,才能不止于管理一个县。最后提到边境的紧张局势,以及人们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整首诗运用对比和举例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刘明府的优秀品质和治理才能,同时也表达了对良好为政之道的向往。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