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旱

· 刘崧
我贫无储粟,我稼早已萎。 朝夕惧不充,矧此岁月滋。 朝饮南涧泉,暮采北山藜。 苟焉免饥渴,庶无罹崄巇。 西里有高门,连囷积如茨。 露溢到鸡犬,烹炰穷岁时。 乃知凶旱年,徒为志士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hěn):况且。
  • :增长,这里指时间推移。
  • (lí):一种野菜,嫩时可食。
  • (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 崄巇(xiǎn xī):艰险,困难。
  • (qūn):古代一种圆形谷仓。
  • (cí):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
  • (páo):蒸煮。

翻译

我贫穷家里没有储存的粮食,我种的庄稼早就枯萎了。 从早到晚担心粮食不够吃,况且这样的日子还在不断增加。 早晨喝南涧的泉水,傍晚采北山的藜菜。 暂且这样来避免饥饿干渴,希望不会遭遇艰难险阻。 西边的里巷有富贵人家,高大的粮仓一个连着一个堆积得像屋顶一样。 他家的财物多到连鸡狗都能沾光,整年都在尽情地烹饪享受。 这才知道在这干旱的灾年,只是让有志之士遭受饥饿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诗人自己的贫困饥饿与富贵人家的奢侈浪费,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不公。诗的前半部分,诗人自述自己的贫困状况,“我贫无储粟,我稼早已萎”,直接点明了生活的艰难,“朝饮南涧泉,暮采北山藜。苟焉免饥渴,庶无罹崄巇”,则进一步描述了为了生存而采取的艰难手段。后半部分,“西里有高门,连囷积如茨。露溢到鸡犬,烹炰穷岁时”,描写了富贵人家的富裕和奢侈,与诗人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乃知凶旱年,徒为志士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悲愤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