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纪饥

桑梓为龙荒,犬豕入席澳。 啸吟伤西姥,挐手连山谷。 血泪溅模糊,老弱经沟渎。 师旅加饥馑,奚道可使足。 擢封久不具,土龙赤平陆。 焦衣见行旅,悬磬皆比屋。 粒米日复稀,珠玉载斗斛。 里社断火光,垄突无烟煜。 木石且为粮,藜蒿诚良疏。 同俦不相顾,呼吸何所属。 八口苦未已,官吏催科速。 官吏朝登堂,入暮卖牛犊。 牛犊不足偿,妻孥远行鬻。 灾厉岂图生,出逢打草谷。 髑髅集饿乌,千山弱鬼哭。 频年江海血,流作苍生粥。 种田农力微,况乃遭兵镞。 嗟怨塞天地,不闻天雨粟。 感此一粒恩,报以穰穰祝。 笑我拙儒生,何时堪鼓腹。 悬以一丝躯,请待秋风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用以代称故乡。(“梓”读音:zǐ)
  • 龙荒:泛指荒漠之地。
  • (shǐ):猪。
  • :可以居住的地方。
  • 西姥:传说中的女神,这里可能借指家乡的女性长辈。
  • (rú)手:携手。
  • 沟渎(dú):沟渠。
  • 师旅:军队,这里指战乱。
  • 饥馑(jǐn):饥荒。
  • 擢封:提拔封赏(这里可能指救助灾民的措施)。
  • 土龙:古代祈雨的土制神龙。
  • :空,徒然。
  • 平陆:平原。
  • 焦衣:破旧的衣服。
  • 行旅:旅客。
  • 悬磬(qìng):形容空无所有,比喻极贫。
  • 比屋:家家户户。
  • 斗斛(hú):容量单位,这里指粮食价格昂贵。
  • 里社:古代里中祭祀土地神的处所。
  • (yù):火光照耀。
  • 藜蒿:一种野菜。
  • 同俦:同伴,伴侣。
  • 催科:催收租税。

翻译

故乡变成了荒凉之地,猪狗进入人们居住的地方。 悲叹哀号伤害了家乡的长辈,人们携手逃奔到山谷。 血泪飞溅模糊了视线,老人和弱者经过沟渠。 战乱加上饥荒,哪有道路可以让人走得安稳。 提拔封赏救助灾民的措施很久都没有实施,徒然在平原上制作土龙祈雨。 穿着破旧衣服的旅客出现,家家户户都极为贫困。 米粒一天比一天稀少,珍珠美玉却能装满斗斛。 里社里没有了火光,田垄上也没有烟火照耀。 人们把木石当作粮食,藜蒿确实也是好的野菜,但也很少。 同伴之间不再互相照顾,人们的呼吸都不知归向何处。 八口苦难还没有结束,官吏却快速地催收租税。 官吏早上到百姓家中,到了傍晚就卖掉牛犊。 牛犊不足以偿还债务,就把妻子儿女远行卖掉。 灾难频繁哪里还想着求生,出门就遇到抢夺粮食的人。 饿乌聚集在髑髅旁,千山之中微弱的鬼哭声不断。 连年的战争鲜血,流成了百姓的血泪粥。 种田的农民力量微弱,更何况还遭遇了兵器的伤害。 嗟叹哀怨充满天地之间,没听说上天降下粮食。 感激这一粒粮食的恩情,回报以丰收的祝福。 笑我这个笨拙的儒生,什么时候才能填饱肚子。 用这一条生命悬挂着,等待秋风成熟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灾荒战乱之下百姓的悲惨生活。诗中通过“桑梓为龙荒”“血泪溅模糊”“师旅加饥馑”等词句,展现了故乡的荒凉、人们的苦难以及战乱与饥荒带来的灾难。“擢封久不具,土龙赤平陆”表达了对救助措施不力的不满。“粒米日复稀,珠玉载斗斛”则凸显了粮食的稀缺和物价的昂贵。百姓们不仅生活困苦,还要承受官吏的催科,甚至不得不卖牛犊、卖妻孥,“官吏朝登堂,入暮卖牛犊。牛犊不足偿,妻孥远行鬻”深刻地揭示了百姓的无奈和悲惨。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黎彭祖

黎彭祖(一六二九--?),字务光。番禺人。遂球次子。明思宗崇祯间贡生。著有《醇曜堂集》。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有传。 ► 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