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闱校士二首

闽海烽初净,辽阳檄转催。 徵兵烦十道,策士喜多才。 技已穿杨胜,筹因借箸来。 君王思颇牧,仗钺早登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闽海:福建沿海地区。“闽”(mǐn)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辽阳:古代的一个地区名,此处代指边疆。
  • (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 十道:这里指广泛地征兵。
  • 策士:谋士,有智谋的人。
  • 穿杨:指射箭技术高超。
  • :计谋,策划。
  • 借箸:借箸代筹,指为人出谋划策。
  • 颇牧:廉颇和李牧,都是古代的名将。
  • 仗钺(yuè):手持黄钺,表示将帅的权威。

翻译

福建沿海的烽火刚刚平息,辽阳那边的征兵文书又转而加急传来。朝廷广泛地征兵,为的是能招揽众多有才能的谋士。(应试者)射箭的技术已经高超到能够百步穿杨,而作战的谋略也凭借着巧妙的筹划而来。君王渴望能有像廉颇和李牧那样的名将,希望他们能早日持着黄钺登上将台,为国家守卫边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当时的军事形势和朝廷对人才的需求。首联通过“闽海烽初净,辽阳檄转催”描绘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刚刚平息了一处的烽火,另一处又有紧急情况。颔联“徵兵烦十道,策士喜多才”体现了朝廷为应对局势,广泛征兵并渴望招揽谋士的情景。颈联“技已穿杨胜,筹因借箸来”则强调了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要有高超的武艺,还要有出色的谋略。尾联“君王思颇牧,仗钺早登台”表达了君王对名将的期盼,希望他们能尽快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国家安危的关注。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