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邓子益黄树之作依韵奉答
客愁如浮云,沓至不可扫。
日闻寇盗急,战士何草草。
岂无鹰扬勇,未奋鼠穴捣。
经年数避地,贵贱沦丑好。
嗟嗟邓孝廉,尽室窜鸟道。
天寒拾橡栗,日晏揽蘋藻。
头额谢焦烂,裳衣剧颠倒。
百年侍郎宅,故物粲可宝。
烈焰白昼飞,伊谁得探讨。
庭前花竹区,漫与瓦砾槁。
昨投柘黄村,母子慎完保。
低头狎樵牧,徒跣接猺獠。
昼行岩下蹊,夕宿溪上岛。
荒山少邻并,木石藉围堡。
春阴蛇虺出,簸荡汨行潦。
鹰鹯苦未击,云霓蔽晴昊。
平生忠义槩,知子是素抱。
惊承黄树作,再诵豁忧恼。
东归定何日,漂泊伤潦倒。
正士惧摧残,如何问穹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沓(tà):多,重复。
- 寇盗:泛指强盗,此处指入侵的敌人。
- 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
- 鹰扬勇:像雄鹰飞扬一样的勇士,指英勇的战士。
- 鼠穴捣:捣毁敌人的巢穴,比喻打击敌人。
- 避地:为躲避灾祸而迁居他处。
- 丑好:美丑,好坏。这里指人的境遇。
- 嗟嗟(jiē jiē):表示感叹。
- 孝廉:明清时期对举人的称呼。
- 尽室:全家。
- 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过的道路,比喻艰险的山路。
- 橡栗(xiàng lì):橡树的果实,可食。
- 日晏:天色已晚。
- 蘋藻:两种水生植物,可作祭祀之用。
- 焦烂:烧伤、烫伤。
- 剧:甚,很。
- 侍郎宅:邓子益家曾是侍郎的宅邸。
- 粲(càn):鲜明,美好。
- 探讨:这里指查看、探究。
- 槁(gǎo):枯萎,干枯。
- 柘黄村:地名。
- 徒跣(tú xiǎn):光着脚。
- 猺獠(yáo liáo):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 蹊(xī):小路。
- 潦(lǎo):路上的积水。
- 虺(huǐ):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 簸荡:摇晃,动荡。
- 汩(gǔ):水流的样子。
- 行潦(háng lǎo):沟中的流水。
- 鹯(zhān):一种猛禽。
- 晴昊(hào):晴天。
- 槩(gài):同“概”,气概,节操。
- 素抱:平素的志向、抱负。
- 穹昊(qióng hào):苍天。
翻译
客人的忧愁如同浮云,不断地涌来无法扫除。每天听闻敌寇强盗的情况紧急,战士们匆忙应战。难道没有英勇的战士,只是还未奋力捣毁敌人的巢穴。多年来数次迁居躲避灾祸,人的贵贱境遇都变得混乱不堪。唉,邓孝廉啊,全家逃窜在艰险的山路上。天气寒冷时捡拾橡树的果实,天色已晚时采集蘋藻。头部被烫伤,衣裳穿着也很凌乱。他家曾是侍郎的宅邸,旧时的物品还很美好,值得珍视。烈火在白天燃烧,又有谁能去查看探究呢。庭院前的花竹区域,都已和瓦砾一起枯萎。昨天投奔到柘黄村,希望母子能平安保重。低头与樵夫和牧人交好,光着脚接触那些少数民族的人。白天行走在山岩下的小路上,夜晚在溪边的小岛上住宿。荒山上少有邻居,依靠着木石围成堡垒。春天阴气重,毒蛇出没,水流激荡,泥水泛滥。鹰鹯还未奋力攻击,云彩遮蔽了晴天。您平生有忠义的气概,我知道这是您一贯的志向抱负。惊喜地接到您的黄树之作,再次诵读后忧愁烦恼得以排解。您东归定在何时呢,漂泊的生活让人忧愁潦倒。正直的人害怕被摧残,又该如何询问苍天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下,人们的艰难生活和不安情绪。诗人以“客愁如浮云,沓至不可扫”开篇,形象地表达了忧愁的繁多和难以消除。诗中通过描写战士的匆忙应战、人们的避地迁徙、邓子益一家的艰难处境等,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同时,也表现了邓子益的忠义气概和诗人对他的敬佩。诗中还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如毒蛇出没、水流泛滥等,进一步烘托出人们生活的艰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
刘崧的其他作品
- 《 春日述怀五首 》 —— [ 明 ] 刘崧
- 《 初闻木樨 》 —— [ 明 ] 刘崧
- 《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 》 —— [ 明 ] 刘崧
- 《 奉和李府判行华九日游三华山 》 —— [ 明 ] 刘崧
- 《 次吴明理登快阁留别韵 》 —— [ 明 ] 刘崧
- 《 正月十二日肇庆府观迎春 》 —— [ 明 ] 刘崧
- 《 题墨竹为郭履恒赋 》 —— [ 明 ] 刘崧
- 《 出石门滩舟行书所见七首 》 —— [ 明 ] 刘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