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肥乡李封君七十

昔游赵魏间,颇识其风土。 丈夫多慷慨,士俗恒遵古。 葛城带邯沟,浮丘接广武。 圣相肇名家,旧族罕为伍。 世代几变更,作求应念祖。 独行一鸿生,□□推藻斧。 家学有渊源,三凤继腾骞。 仲子业方就,平章奋裔孙。 两都劳抚字,恩光及里门。 行年且杖国,先蒙天语温。 锦衣映鹤发,山林道转尊。 云司倚钟阜,遥睇卧龙村。 冬风吹朔雪,春酒复当设。 家会美连枝,游子重为别。 定省隔晨昏,千里共明月。 燕喜递称觞,自我心如结。 显亲在扬名,褒纶绎不绝。 遐齿叠承恩,移忠念逾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葛城:古地名。
  • 邯沟:地名。
  • 浮丘:山名,此处为具体地名。
  • 广武:地名。
  • 作求:作,制作、创造;求,追求。
  • 鸿生:鸿儒、博学之士。(注:“鸿”,读音“hóng”)
  • 藻斧:修饰、润色,这里指优秀的文才。(注:“藻”,读音“zǎo”)
  • 腾骞:飞腾,比喻事业发展顺利。(注:“骞”,读音“qiān”)
  • 抚字:对百姓的安抚体恤。
  • 杖国:古代七十岁可以拄杖行于都邑、国都,后作为七十岁的代称。
  • 钟阜:山名,这里指特定的地方。

翻译

从前在赵魏之地游历,对那里的风土人情颇为了解。 那里的男子大多慷慨豪爽,当地的风俗一直遵循古法。 葛城环绕着邯沟,浮丘连接着广武。 圣贤之相开创了名门望族,旧有的家族很少能与之相比。 时代几经变迁,创业求进应当追念祖先。 有一位杰出的博学之士,其文才备受推崇。 他的家学渊源深厚,三个儿子接连飞黄腾达。 次子事业刚刚有所成就,后代子孙也奋发有为。 在两都之地辛勤地安抚百姓,皇帝的恩光惠及乡里。 如今已到了可以拄杖行于国都的年纪,先蒙皇恩,得到了皇上温和的话语。 身穿锦衣,白发辉映,在山林之中更显尊贵。 在钟阜之地任职,远远眺望着卧龙村。 冬天的寒风吹着北方的雪,春天的酒宴又将摆设。 家族聚会,兄弟相聚美好,游子却又要为重赴他乡而分别。 早晚向父母请安的时间被隔开,虽相隔千里,但共同沐浴着明月之光。 宴会上依次举杯祝酒,我心中却有些忧愁。 显扬双亲在于成就名声,褒奖的诏书接连不断。 年老之人屡次承蒙皇恩,想要移孝作忠的信念更加恳切。

赏析

这首诗是为肥乡李封君七十寿辰而作,诗中先描述了赵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李封君家族的显赫和家学渊源。接着赞扬了李封君的儿子们的成就以及他在两都之地对百姓的安抚之功,表现了他所受的皇恩和尊贵地位。诗中还提到了家族聚会的欢乐与游子分别的忧伤,以及显亲扬名、感恩皇恩的情感。整首诗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既表达了对李封君的祝寿之意,又展现了对其家族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