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入京睹饥民载道怅焉成感

畿南百里馀,托家在日边。 胡为多菜色,老稚强相牵。 困苦弥道周,流离满目前。 展转沟中瘠,感之涕泫然。 昊天何不吊,灾疹屡婴缠。 里巷寡完壁,日午厨未烟。 岂无郡邑吏,蒿目恤颠连。 岂不奉明诏,频烦事赈蠲。 谋朝不保夕,微生只暂延。 裘马千金子,银鞍白玉鞭。 意气倾燕市,斗酒美十千。 立马闻痛哭,时或投一钱。 所活宁有几,明惠不足宣。 仁人切痌瘝,造物苦无权。 谁当司燮理,密勿赞重玄。 旸雨尽时若,蒸黎获所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畿(jī)南:京城附近的地区。
  2. 菜色:因饥饿而营养不良的脸色。
  3. 道周:路旁。
  4. 瘠(jí):瘦弱。
  5. 泫(xuàn)然:流泪的样子。
  6. 昊天:苍天。
  7. :表示怜悯、伤痛。
  8. 灾疹(zhěn):灾害和疾病。
  9. 婴缠:遭受,被缠绕。
  10. 蒿目:极目远望,这里指忧虑地远望。
  11. 颠连:困顿穷苦。
  12. 赈(zhèn)蠲(juān):赈济,免除租税。
  13. 痌(tōng)瘝(guān):痛苦,疾病,这里指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14. 燮(xiè)理:协调治理。
  15. 重玄:指很深的哲理,这里代指朝廷的重大决策。

翻译

京城附近百里多的地方,百姓们把家安在太阳边上(指靠近京城)。为什么他们大多面呈菜色,老人小孩勉强相互搀扶着。困苦充满了道路四周,流离失所的人遍布眼前。辗转在沟壑中的瘦弱之人,让人感触之下泪潸然而下。苍天为何不怜悯,灾难和疾病屡屡缠绕着他们。里巷中少有完整的房屋,中午了厨房还没生火做饭。难道没有地方官吏,忧虑地体恤这些困顿穷苦之人吗?难道他们没有奉行朝廷的明诏,频繁地忙于赈济和免除租税之事吗?人们谋划着却朝不保夕,微小的生命只是暂时得以延续。那些穿着裘皮骑着骏马的富家子弟,骑着银鞍佩着白玉鞭。他们在燕市意气风发,一斗酒价值十千钱。停马听到痛哭之声,有时会投下一文钱。这样救活的人能有几个呢,这种所谓的恩惠不足以宣扬。仁人们深切关怀百姓的疾苦,造物主却似乎没有权力去改变这一切。谁应当负责协调治理,秘密恳切地辅佐朝廷做出重要决策呢。希望晴天和雨天都能适宜,百姓们能够获得安身立命的条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京城附近百姓的困苦生活以及社会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的开头描述了畿南地区百姓的艰难处境,他们面黄肌瘦,流离失所,让人痛心。接着提到天灾人祸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而地方官吏虽有赈济之举,但效果不佳,人们依然朝不保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他们在燕市挥霍,对百姓的苦难只是偶尔投下一文钱,这种象征性的施舍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诗人认为仁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是真切的,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希望有能者出来协调治理,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