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日答为寿者二首

壮气销来负镆干,许多心事寄毫端。 已知白社为初服,何得青门遂挂冠。 末路祗怀丛桂隐,秋风又美落英餐。 苍生此日需贤哲,惭愧东山有谢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镆干(mò gān):古代利剑名,常泛指宝剑。这里喻指抱负、才能。
  • 白社:借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
  • 初服:未入仕时的服装,这里指辞官归隐后最初的服饰,代指开始过隐居生活。
  • 青门:泛指京城东门,这里指功成身退之地。
  • 挂冠:指辞去官职。
  •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也指晚年、余生。
  • 祗(zhī):只。
  • 丛桂隐:指隐居在桂花丛中,意为过着隐居生活。
  • 落英餐:食用落花,暗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

翻译

我的壮志豪情渐渐消磨,就像那闲置的镆干剑,诸多心事只得寄托于笔端。 已然知道在隐士之所开始过起隐居生活,可又为何没能在功成身退后辞官归隐呢? 余生我只想隐居在桂花丛中,在秋风中欣赏美丽的落花,享受自然的美好。 百姓们在这时候需要贤能的哲人,我很惭愧,不能像东山的谢安那样有所作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又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还流露出对苍生的关怀和对自己未能像谢安那样有所建树的愧疚。

首联中,诗人以“壮气销来负镆干”表达了自己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只能将心事倾注于文字。颔联则通过对“白社”“初服”“青门”“挂冠”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对归隐与出仕的矛盾心理。颈联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憧憬,希望能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尾联则将视角转向苍生,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以谢安自比,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自责。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