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陵怀古六首吴

西邸才华沈谢游,萧郎日角出庸流。 浮山野水通鱼穴,泰寺炉烟绕佛楼。 狐在尚应须玉烛,猿亡先已虑金瓯。 早知玄寂终无补,亿万何劳赎冕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沈谢:指南朝宋文学家沈约和谢灵运,两人以诗文著称。(“沈”读shěn)
  • 萧郎: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此处应有所指,具体所指不详。
  • 日角: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旧时认为是大贵之相。
  • 庸流:平庸之辈。
  • 玉烛: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
  • 金瓯:金的盆、盂之属,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瓯”读ōu)
  • 玄寂:佛道称虚无寂静。
  • 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这里代指皇帝。(“旒”读liú)

翻译

当年在西邸(注:可能指的是某个府邸或地方)的才华之士可比沈约、谢灵运那样的人物出游,萧郎有着大贵之相,超出了平庸之流。浮山的野水连通着鱼的巢穴,泰寺的炉烟环绕着佛楼。狐狸尚且存在的时候就应该用光明的统治(注:玉烛在此处表示美好清明的政治),猿猴灭亡之前就应该先考虑国家的安危(注:金瓯在此处指国家)。早知道追求佛道的虚无寂静最终没有什么益处,就算花费亿万又怎能赎回皇帝的尊严(注:冕旒在此处代指皇帝的权威)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政治局势的担忧。诗中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景象,如沈谢、萧郎、浮山、泰寺等,用以烘托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氛围。作者认为,在面对国家的问题时,应该及早采取明智的政治措施,而不是追求虚无的宗教慰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皇帝权威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茫。整首诗意境深沉,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

卢龙云

明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