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学讲后作示诸生
圣途久芜秽,吾衰复谁治。
人乃天地心,三才为纲维。
如何餍糠粕,人人醉如泥。
安得独醒者,哺糟啜其醨。
豁然见天地,见南北东西。
见心有六经,见心能百为。
见心本广大,见心本精微。
见心本高明,见心无倚陂。
人心即宇宙,人心即两仪。
两仪与宇宙,吾能握其机。
问机是何为,欲语逼归期。
诸生试自思,反求自得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芜秽(wú huì):荒废,杂乱。
- 吾衰(wú shuāi):我衰老。
- 三才(sān cái):指天、地、人。
- 餍糠粕(yàn kāng pò):满足于粗劣的食物。
- 哺糟啜其醨(bǔ zāo chuò qí lí):吃酒糟,喝薄酒。比喻追求粗浅的知识或享受。
- 豁然(huò rán):形容开阔或通达。
- 倚陂(yǐ bēi):偏斜,不正。
- 两仪(liǎng yí):指阴阳,也指天地。
- 握其机(wò qí jī):掌握其关键。
翻译
圣人的道路已经荒废很久了,我衰老了,还有谁能治理呢? 人是天地的中心,三才是维持世界的纲领。 为何人们满足于粗劣的知识,个个都像醉了一样。 怎样才能找到那些清醒的人,他们吃酒糟,喝薄酒。 突然间看到了天地,看到了南北东西。 看到了心中有六经,看到了心能做百事。 看到了心原本广大,看到了心原本精微。 看到了心原本高明,看到了心没有偏斜。 人心就是宇宙,人心就是两仪。 两仪和宇宙,我能掌握其关键。 问这关键是什么,想说却又到了归期。 诸位试着自己思考,反求自己就能得到答案。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知识浅薄、人心迷失的忧虑,以及对真正学问和智慧的渴望。诗中,“圣途久芜秽”一句,即是对当时社会道德和学问衰败的深刻批判。作者通过对比“餍糠粕”与“哺糟啜其醨”的醉生梦死状态,与“豁然见天地”的清醒状态,强调了真正的学问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鼓励读者自我反思,寻求内心的真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学问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后学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