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阙里庙庭

悠悠宇宙内,斯人独长勤。 谁立万古心,所赖大圣人。 六籍开知见,耳目长得新。 元气岂岳降,此地传绂麟。 佳气远弥蔼,况乃亲炙存。 杏坛沛时雨,高弟集如云。 当时侍讲席,所志皆求仁。 仁也人心耳,五十何无闻。 稽首奠心曲,诱衷希圣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阙里:孔子故里,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
  • 庙庭:庙宇的庭院。
  • 湛若水:明代学者,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
  • 悠悠:长久,遥远。
  • 六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 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 岳降:比喻大人物的诞生。
  • 绂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这里比喻孔子的诞生。
  • 亲炙:直接受到熏陶和教诲。
  •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地方。
  • 高弟:优秀的弟子。
  • 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 心曲:内心深处。

翻译

在漫长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独自勤奋不懈。 谁能树立起万古不变的心志,只有伟大的圣人能够做到。 六经开启了我们的知识和见解,使我们的耳目得以更新。 天地间的元气难道只是山岳所降,这里传承着瑞兽绂麟的传说。 远处的佳气郁郁葱葱,何况还有亲自受到的熏陶和教诲。 杏坛上及时雨沛然而至,众多优秀的弟子如云集般聚集。 当时侍奉在讲席旁,他们的志向都是追求仁德。 仁德即是人心,五十岁时为何还无所闻达。 我跪拜并献上内心的敬意,希望得到圣人的启发和神灵的指引。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湛若水拜谒孔子故里阙里庙庭时所作,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和对儒家文化的赞美。诗中,“六籍开知见”一句,体现了儒家经典对人类智慧的启迪作用。通过“杏坛沛时雨,高弟集如云”的描绘,展现了孔子讲学的盛况和其弟子的众多与优秀。最后,诗人通过“稽首奠心曲,诱衷希圣神”表达了自己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虔诚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庄重,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