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思图诗

悠悠寸草心,荡荡三春德。 亲恩比昊天,昊天元罔极。 罔极何所思,目击双坟白。 双坟不可见,游子沅湘客。 泪下斑竹枝,染泪图坟色。 于以寓孝思,孝思本无迹。 体魄归黄壤,神理陟玄寂。 潜思无不通,见之在恭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昊天:苍天,比喻极高的地位。
  • 罔极:无穷无尽,无法估量。
  • 沅湘:指湖南的沅江和湘江,这里泛指湖南地区。
  • 斑竹:一种竹子,其上有斑点,常用来象征悲伤。
  • 黄壤:黄土,指人死后的埋葬之地。
  • 神理:精神或灵魂的道理。
  • :升,登。
  • 玄寂:深奥而寂静,指超脱尘世的境界。
  • 恭默:恭敬而沉默。

翻译

悠悠的寸草心,荡漾着三春的恩德。 亲恩比苍天还要高,苍天本身也是无穷无尽。 无穷无尽的思绪,眼中映出两座坟墓的白色。 两座坟墓已看不见,游子成了沅湘的客人。 泪水滴落在斑竹枝上,用泪水描绘坟墓的颜色。 以此来寄托孝思,孝思本来是无形的。 体魄归于黄土之中,精神则升至深奥寂静之处。 深思熟虑无所不通,这一切都体现在恭敬的沉默中。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恩的深切怀念和对孝道的思考。诗中,“悠悠寸草心,荡荡三春德”描绘了亲恩的深厚与广阔,而“亲恩比昊天,昊天元罔极”则进一步以苍天为喻,强调了亲恩的无穷无尽。后文通过“双坟”、“斑竹”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以及对孝道的深刻理解。诗的最后,诗人提出“体魄归黄壤,神理陟玄寂”,表达了对生死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孝道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