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废吟

道之将行,人将争称。人将重名,人将传声,人将与荣。 人欤匪能,天之所兴。道之将废,人将䀝睨,人将指议,人将排挤,人将污秽。 其人犹是,人心自异。既欲行之,又欲废之,惑也不知,盖未之思一人之身,一已信疑,天欤人欤,悟此其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䀝睨(xiè nì):斜视,表示轻蔑或不满。
  • 排挤:排斥,使不能立足。
  • 污秽:肮脏,不干净。
  • 惑也:迷惑,不解。
  • :大概,可能。
  • :迹象,征兆。

翻译

当道义将要被实行时,人们将会争相称赞。人们将会重视名声,人们将会传播声音,人们将会与之共享荣耀。

人们啊,并非自己能够做到,而是天意所兴。当道义将要被废弃时,人们将会斜视不满,人们将会指指点点,人们将会排斥,人们将会污蔑。

那些人还是那样,只是人心变了。既想要实行道义,又想要废弃它,真是迷惑不解,可能是因为没有深思熟虑。

一个人的身上,自己对信与疑的态度,是天意还是人为,领悟这一点,就是看到了事情的征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道义被实行与被废弃时人们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多变。诗中“人欤匪能,天之所兴”表达了道义的兴废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而是天意的体现。后文通过对人们态度的描述,反映了在道义面前,人们的反应往往矛盾而复杂,既向往又排斥。最后,诗人提出对道义的信与疑应深思熟虑,领悟天意与人为的微妙关系,体现了对道义深刻而复杂的思考。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