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侍御巡盐两淮

圣王公民利,天下为太藏。 盐铁竭山海,山海无辉光。 遂令长者心,千载憾弘羊。 柱史怀忠义,斡旋岂无方。 勇决义利几,载献治平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王:指贤明的君主。
  • 民利:民众的利益。
  • 太藏:极大的宝藏。
  • 盐铁:指盐业和铁业,古代重要的经济来源。
  • :耗尽。
  • 山海:比喻资源丰富的地方。
  • 辉光:光彩,比喻繁荣昌盛。
  • 长者:年高德劭的人。
  • :遗憾。
  • 弘羊:指西汉时期的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
  • 柱史:古代官名,这里指侍御史,即周侍御。
  • 斡旋:调解,处理。
  • 勇决:勇敢果断。
  • 义利:道义和利益。
  • 治平:治理国家,使之太平。
  • :奏章,指上书建议。

翻译

贤明的君主关心民众的利益,将天下视为极大的宝藏。盐业和铁业耗尽了山海的资源,使得这些资源丰富的地方失去了繁荣的光彩。这使得那些年高德劭的人,千百年来都对桑弘羊的政策感到遗憾。侍御史怀有忠义之心,调解处理事务岂能没有方法。他勇敢果断地处理道义和利益的问题,上书建议治理国家,使之太平。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湛若水对当时盐铁政策的看法。他认为过度开发盐铁资源,虽然短期内可以增加国家收入,但长期来看会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使山海资源枯竭,失去光彩。诗中对桑弘羊的批评,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同时,作者赞扬了周侍御的忠义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期待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深切关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