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三叹吊屈原

龙舟与角黍,天下吊屈原。 不知自沉后,能使君心悛。 徒以扬之过,离骚为世传。 宣圣昔去鲁,微罪兆其端。 贵戚不易位,龙蛇洞庭渊。 老死需追召,仁义为两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舟:指端午节时举行的龙舟竞渡,用以纪念屈原。
  • 角黍:即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 自沉:指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 (quān):悔改。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 宣圣:指孔子。
  • 去鲁: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 微罪:小罪,此处指孔子因小过而离开鲁国。
  • 贵戚:指皇亲国戚,贵族。
  • 龙蛇:比喻贤人与小人。
  • 洞庭渊:指洞庭湖,屈原投江之地。
  • 追召:死后被追封或召回。
  • 仁义: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

翻译

龙舟竞渡与粽子,天下人都在悼念屈原。 不知屈原自尽后,能否使君王悔改。 只是因为扬雄的过错,《离骚》才被世人传颂。 孔子昔日离开鲁国,小罪成为他离开的端倪。 贵族不易被替换,贤人与小人在洞庭湖深渊中交织。 屈原老死仍需被追封,仁义才能两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对忠臣不遇、君王不悟的悲愤之情。诗中“龙舟与角黍,天下吊屈原”描绘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而“不知自沉后,能使君心悛”则深刻反映了屈原自尽后君王仍未觉悟的无奈。后文通过孔子离鲁的典故,暗示了忠臣难遇明主的悲哀,以及对屈原死后应得荣誉的期望,体现了作者对仁义道德的坚持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