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长泰尹郑明府赴任便道归省诗
渊明令彭泽,百里去柴桑。
心为醉秫田,折腰乡里郎。
何如郑长泰,违家五日强。
起居可迎养,甘旨得相将。
况有好兄弟,孝友溢庭堂。
由家达之政,一邑见循良。
行行念赤子,竹马迎道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渊明: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 彭泽:地名,今江西省彭泽县,陶渊明曾任彭泽令。
- 柴桑: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陶渊明的故乡。
- 秫田:指高粱田,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曾种秫以酿酒。
- 折腰:指屈身事人,这里指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
- 乡里郎:指乡里的普通人。
- 郑长泰:人名,诗中提到的即将赴任的官员。
- 五日强:指五天的路程。
- 起居:日常生活。
- 迎养:迎接奉养父母。
- 甘旨:美味的食物,这里指孝顺父母的食物。
- 相将:相伴,相随。
-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 溢庭堂:形容家庭和睦,充满欢声笑语。
- 循良:指遵循善良之道,这里指郑长泰为官清廉正直。
- 赤子:指百姓。
- 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这里指儿童。
翻译
陶渊明曾任彭泽令,距离他的故乡柴桑仅百里之遥。他心中渴望的是那片可以酿酒的高粱田,不愿为了五斗米而屈身事乡里的普通人。相比之下,郑长泰离开家乡只需五天的路程。他的日常生活可以迎接奉养父母,孝顺的食物也能相伴左右。何况他还有好兄弟,家庭和睦,充满欢声笑语。从家庭到政务,他在一邑中展现了循良的政绩。他行走时,心中挂念着百姓,孩子们拿着竹马在道旁迎接他。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陶渊明和郑长泰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郑长泰能够兼顾家庭和政务的赞赏。诗中,“渊明令彭泽,百里去柴桑”与“何如郑长泰,违家五日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郑长泰的幸运和便利。后文则通过“起居可迎养,甘旨得相将”等句,展现了郑长泰家庭的和谐与孝顺,以及他作为官员的循良形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也体现了对当代官员的期望。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酌惠泉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赠吾廷介致仕归开化诗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始居朱明洞馆示洗奕倩秋官刘应言贰尹诸子 》 —— [ 明 ] 湛若水
- 《 登琴台 》 —— [ 明 ] 湛若水
- 《 奉和琴冈黄大巡次韵石翁钓台之作因送还朝 》 —— [ 明 ] 湛若水
- 《 赠洪觉山方时素归福山五首 其三 》 —— [ 明 ] 湛若水
- 《 北峨驿道中口占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吕奉朝舍人来省北归干前程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