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中丞半洲蔡公平二南诗

楼台斧钺临边城,神武不杀称天兵。 潢池弄兵非赤子,生黎熟黎皆苍生。 安南甫下下海南,一岁两鼓鲸波清。 功成徒闻万骨朽,轮台诸将同留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斧钺 (fǔ yuè):古代兵器,这里指军队。
  • 神武不杀:指军队虽然强大,但并不轻易杀戮。
  • 潢池弄兵 (huáng chí nòng bīng):比喻在狭小的地方进行军事活动。
  • 赤子:指百姓。
  • 生黎熟黎:指不同程度的归化民。
  • 苍生:指百姓。
  • 安南:指越南。
  • 鲸波:指大海。
  • 功成徒闻万骨朽:指战争胜利后,只留下无数牺牲者的枯骨。
  • 轮台:古代西域地名,这里泛指边疆。

翻译

楼台之上,军队如斧钺般威武地临近边城,他们虽强大却不轻易杀戮,被誉为天赐的军队。在狭小的地方进行军事活动,并非针对百姓,无论是初归化的民还是已归化的民,都是我们的百姓。刚刚平定了越南,又迅速南下海南,一年之内两次平息了大海的波涛。胜利之后,只听说无数牺牲者的枯骨,而边疆的将领们却一同留下了英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军队在边疆的威武形象,强调了其“神武不杀”的仁义之师特质。通过对比“潢池弄兵”与“生黎熟黎皆苍生”,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即战争虽不可避免,但其目的应是保护而非伤害百姓。诗的结尾,通过“功成徒闻万骨朽”与“轮台诸将同留名”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将领们的英名并存,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双重态度和对牺牲者的哀悼。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