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溪太宰画歌

南都太宰介溪公,手持一轴来春风。敛之初觉未盈把,张之屋壁屋增大。 上有一鹤从天来,皤然四翁立地下。此图胡为挂我壁,使我恍恍累日神辟易。 屋壁欲动儿童骇,走走告一鹤。飞来堂上从四客,即令招之无所得。 但见图中隐隐一翁举手鹤羽摇,一翁捧书鹤头朝,一翁仰视志淩霄,一翁俯目神寂寥。 四人俨俨毛发动,睛光射人人发耸。似是四皓在商山,鹤书一召汉鼎重。 动息弛张,仔细思量。共工怒触,不周山崩,天柱方折,地维亏张。 于彼之时女娲何必断鳌足,四人可使撑四方,永立四极寿无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介溪公:指明代官员介溪。
  • 皤然:形容白发苍苍的样子。
  • 神辟易:精神恍惚,难以集中。
  • 淩霄:高耸入云,形容志向高远。
  • 寂寥:孤独,空旷。
  • 俨俨:庄重,严肃。
  • 鹤书:指古代用鹤羽制成的文书。
  • 汉鼎重:比喻国家的重任。
  • 共工怒触:古代神话中,共工因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崩地裂。
  • 不周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因共工触山而崩。
  • 天柱方折:指天柱断裂,比喻国家或社会秩序的崩溃。
  • 地维亏张:地维指地面的维系,亏张即松弛,比喻社会秩序的混乱。
  • 女娲何必断鳌足:女娲补天的故事中,女娲断鳌足以支撑天地,这里反问,表示四人足以支撑四方。

翻译

南都的太宰介溪公,手持一幅画卷来到春风中。起初收起时觉得不足一握,展开后挂在屋壁上,屋子似乎都变大了。

画上有一只鹤从天而降,四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站在地上。这幅画为何挂在我的墙上,让我连续几天精神恍惚,难以集中。

屋壁似乎要动,吓得孩子们惊慌失措,跑来告诉我一只鹤飞到了堂上,与四位客人一起。即使想召唤他们,也找不到。

只见图中隐约有一位老翁举手,鹤羽轻摇,一位老翁捧书,鹤头朝向,一位老翁仰视,志向高远,一位老翁俯视,神情寂寥。

四人庄重严肃,毛发似乎在动,目光炯炯,令人肃然起敬。这似乎是商山四皓,鹤书一召,肩负国家重任。

动与静,弛与张,仔细思量。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断裂,地维松弛。在那样的时刻,女娲何必断鳌足,四人足以支撑四方,永远立于四极,寿命无疆。

赏析

这首诗歌通过描述一幅画卷,展现了画中四位老翁的庄重与高远志向,以及他们如同商山四皓般的形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等,来比喻四人的重要性和他们支撑四方的能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四位老翁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们能够稳固国家、社会秩序的期望。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