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挽诗

入山取椑随,为待终焉翁。 翁年八十一,三万化日中。 即尽亦已足,无复芥心胸。 昨闭烟霞关,悭不与人同。 今归天堂土,骨肉等蒿蓬。 毁誉满天下,同时并成空。 但恨在生时,所志末由从。 为子未尽孝,为臣未尽忠。 致君本无术,为民没成功。 毁方愧瓦合,直行悲途穷。 今则誓长往,聚散大化工。 天道尚去来,人理有始终。 何哉失声哭,虑师迷去踪。 贤者或筑室,送客各西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bēi):棺材。
  • 终焉翁:指即将去世的老人。
  • 化日:指人生的日子。
  • 芥心胸:指心中的烦恼和牵挂。
  • 烟霞关:比喻尘世的纷扰。
  • (qiān):吝啬,不愿与人分享。
  • 蒿蓬:指野草,比喻人的身体死后化为尘土。
  • 毁誉:诋毁和赞誉。
  • :小草,比喻微小的东西。
  • 致君:辅佐君主。
  • 毁方:指自毁形象。
  • 瓦合:指与普通人无异。
  • 直行:正直的行为。
  • 途穷:指无路可走。
  • 聚散:指人生的离合。
  • 大化工:指自然的变化。
  • 天道:自然的规律。
  • 人理:人间的道理。
  • 失声哭:无法控制地哭泣。
  • 迷去踪:迷失方向。

翻译

我进山取了棺材,为了等待即将去世的老人。老人的年纪已经八十一岁,度过了三万个人生的日子。即使生命结束也已经足够,不再有任何的烦恼和牵挂。昨天我关闭了尘世的纷扰,不愿与人分享。今天我归于尘土,骨肉化为野草。诋毁和赞誉遍布天下,但最终都化为空无。只遗憾在生时,我的志向未能实现。作为儿子未能尽孝,作为臣子未能尽忠。辅佐君主没有技巧,为民服务没有成功。自毁形象愧对普通人,正直的行为却让我无路可走。现在我发誓要长久地离去,人生的离合是自然的变化。天道尚且有去有来,人间的道理也有始有终。为何我会无法控制地哭泣,担心迷失方向。贤者或许会建屋,送别客人各自西东。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终结的坦然接受和对生前未竟志向的遗憾。通过对比尘世的纷扰与归于尘土的宁静,作者展现了对生死的深刻理解。诗中“毁誉满天下,同时并成空”一句,揭示了名誉的虚无,而“但恨在生时,所志末由从”则流露出对未实现理想的遗憾。最后,作者以天道人理的循环往复,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明代文人对生死、名誉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