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松清荫诗
尝闻斐君子,外节以中通。虚心应霜雪,夷险无春冬。
又闻髯大人,柔外且刚中。霜雪莫之陵,雨露无全功。
以兹庇本支,不与时芳同。遥遥念先德,毋忝尔芳踪。
若欲问圣学,诣学竹与松。何以学竹松?生理一无穷。
刚通本阳德,去去成群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斐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 外节:外在的节操。
- 中通:内心通达。
- 虚心:心胸开阔,不自满。
- 夷险:平坦与险阻,指无论环境如何。
- 髯大人:指有威严的长者。
- 柔外且刚中:外表柔和而内心坚强。
- 陵:侵凌,侵犯。
- 庇本支:庇护自己的家族。
- 时芳:当时的名士。
- 毋忝:不辜负。
- 生理:生命的道理。
- 阳德:正面的德性。
- 群龙:比喻众多有才能的人。
翻译
曾听说有德行的人,外在保持节操,内心通达。他们心胸开阔,能应对霜雪,无论环境平坦还是险阻,都无分春冬。 又听说有威严的长者,外表柔和而内心坚强。霜雪无法侵凌他们,雨露也无法完全施展其功。 以此庇护自己的家族,不与当时的名士相同。遥想先祖的德行,不辜负你的美好足迹。 如果想探讨圣贤的学问,就去学习竹与松。如何学习竹松?生命的道理是无穷的。 刚强的德性本是正面的,离去后成为众多有才能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竹松的形象,赞美了有德行的人和长者的品质。诗中,“斐君子”和“髯大人”分别代表了内外兼修的理想人格,他们的坚韧和内在力量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诗人通过这些形象,强调了学习竹松的重要性,即学习其坚韧不拔和内在的德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格。诗的最后,提出了学习竹松的目的是为了成为有才能的人,这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