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诗示尚书郭敦
蝗螽虽微物,为患良不细。
其生实蕃滋,殄灭端匪易。
方秋禾黍成,芃芃各生遂。
所欣岁将登,奄忽蝗已至。
害苗及根节,而况叶与穗。
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
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
上帝仁下民,讵非人所致。
修省弗敢怠,民患可坐视?
去螟古有诗,捕蝗亦有使。
除患与养患,昔人论已备。
拯民于水火,勖哉勿玩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蝗螽(huáng zhōng):指蝗虫。 蕃滋(fān zī):繁殖生长。 殄灭(tiǎn miè):消灭。 芃芃(péng péng):茂盛。 奄忽(yān hū):突然。 陇亩(lǒng mǔ):田地。 卒年(zú nián):度过一年。 修省(xiū xǐng):勤政。 坐视(zuò shì):袖手旁观。 螟(míng):指螟虫。 玩愒(wán kài):轻忽。
翻译
捕蝗诗示尚书郭敦 [明]朱瞻基
蝗虫虽然微小,却给人们带来了大麻烦,问题并不在于细微。 它们的繁殖生长十分迅速,要消灭它们却并不容易。 正值秋天,庄稼已经长成,郁郁葱葱,各种庄稼都茁壮成长。 人们正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却突然蝗虫来袭。 它们危害庄稼的幼苗和根茎,更不用说叶子和穗了。 伤心啊,田地上的庄稼是人们生计的依托。 一旦被蝗虫吞噬殆尽,人们又如何度过这一年呢? 上天仁慈,怎么会让人民受此灾祸? 我们政府岂能懈怠,坐视人民的灾难? 古代有诗歌来除灭螟虫,也有方法来捕捉蝗虫。 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古人的智慧早已有所准备。 拯救人民免受水火之灾,让我们不要轻忽大事。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皇帝朱瞻基写给尚书郭敦的一首捕蝗诗。诗中描绘了蝗虫肆虐的场景,表达了对蝗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危害的担忧之情。诗人通过对蝗虫危害的描述,呼吁政府勤政爱民,不可轻视灾害,同时也提到古人对付蝗虫的方法,表达了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智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灾害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