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桑善止韵是日廉夫杨尹见访

· 张雨
发脱冠欹衰态多,日长犹赖饮无何。 阿对泉头布衣老,谢公墩上美人过。 青松岂代麈尾柄,如意莫击珊瑚柯。 挍书天禄馀事耳,迟子考槃同涧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桑善止韵: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桑善止是原诗的作者。
  • 廉夫杨尹:指廉夫和杨尹两位友人。
  • 冠欹:帽子歪斜。欹(qī),倾斜。
  • 无何:没有什么,指无所事事。
  • 阿对泉: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谢公墩:地名,谢公指谢灵运,墩为土堆。
  • 麈尾柄:麈(zhǔ),一种鹿类动物,麈尾柄指麈的尾巴。
  • 如意:一种器物,形似权杖,用以表示愿望或指挥。
  • 珊瑚柯:珊瑚枝。柯(kē),树枝。
  • 挍书天禄:指校对书籍的工作,天禄是古代藏书的地方。
  • 考槃:考查、研究。槃(pán),盘子,这里指盘问、探讨。
  • 涧阿:山涧旁边。阿(ē),旁边。

翻译

头发脱落,帽子歪斜,衰老的姿态多了,日子长了还依赖着无所事事。 在阿对泉边,穿着布衣的老人,谢公墩上,美人经过。 青松怎能代替麈尾的柄,如意不要击打珊瑚枝。 校对书籍不过是天禄的余事,等待你来共同探讨山涧旁的学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的闲适生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和对学问的追求。诗中“发脱冠欹衰态多”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老态,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后文通过对青松、麈尾、如意、珊瑚等意象的运用,进一步以物喻人,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结尾的“挍书天禄馀事耳,迟子考槃同涧阿”则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期待。

张雨

张雨

元杭州钱塘人,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好学,工书画,善诗词。年二十遍游诸名山,弃家为道士。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有《句曲外史》。 ► 5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