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

· 张昱
月里分明见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楼。 歌钟未厌今宵酒,砧杵那禁此夜愁? 若使有情须痛哭,不知何物是风流? 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璚楼(qióng lóu):指仙境中的楼阁。
  • 歌钟:古代的打击乐器,此处指音乐和歌声。
  • 砧杵(zhēn chǔ):古代捣衣的工具,此处指捣衣声,常用来象征思乡或思念之情。
  • 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乐舞,此处泛指音乐舞蹈。
  • 戎马:指战争。

翻译

在月色中清晰地看见九州大地,那浮云的西北方向是仙境般的楼阁。 今夜的音乐和歌声让人不愿停止饮酒,而捣衣声却在此夜增添了愁思。 如果情感深沉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痛哭流涕,但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风流。 那《霓裳羽衣曲》并未因时光而停止,而战乱在中原大地依旧不肯休止。

赏析

这首作品以中秋之夜的月亮为背景,通过对月下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的感慨。诗中“月里分明见九州”一句,既展现了中秋月夜的明亮,也隐喻了诗人对国家大局的关注。“浮云西北是璚楼”则进一步以仙境楼阁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后两句通过对音乐与捣衣声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受。结尾的“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战乱不息的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不灭的希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人文关怀。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1032篇诗文